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饶氏文化

广东汉乐与茶阳饶氏渊源初探

作者:饶宝忠、饶和平 来源:中华饶氏网 浏览次数: 日期:2014/4/7 23:16:34
广东汉乐作为地方剧种,被周总理称为“南国牡丹”。2004年,大埔县被广东省授予“汉乐之乡”称号。2009年,“广东汉乐”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起广东汉乐,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具有“汉乐之乡”美誉的广东省大埔老县城茶阳。没错,长久以来,广东汉乐与茶阳饶氏就有很深的渊源。下面,就为您介绍茶阳饶氏为继承和发展广东汉乐作出贡献的有关情况。
为何说广东汉乐与茶阳饶氏具有很深的渊源?为何说茶阳是享誉海内外的“汉乐之乡”?大家知道,有史以来,音乐戏曲总是文人、富人的最爱,他们有時间,有能力来研究、发展一个剧种,茶阳饶氏族人正是这类情况。明、清以来,在茶阳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县城,饶氏人口众多,有“饶半城”之称,饶氏族人中有功名出身的为官者、有能力广置田地的富人众多,他们的裔孙崇文重教。据《饶氏族谱》记载,茶阳饶姓在明、清两朝科甲连捷,进士、举人辈出,贡生、廪生比肩,秀才、监生盈城,故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根基与氛围。他们在苦读之余,需要音乐戏曲来调节一下身心,祖上从中原带来的客家音乐“广东汉乐”便应运而生。城内众多饶氏祠堂那宽大的厅堂,便是读书赋诗、排演汉乐最理想的场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大埔最早的县志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各个時期的县志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当時,茶阳饶氏科甲甚盛,士绅推崇汉乐。可以这样讲,广东汉乐主要是在茶阳饶氏族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并发扬光大。
历史沿革:汉剧源远流长,是国粹京剧的前身,其艺术风格对社会、历史、语言、伦理、民俗等诸多学科都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广东汉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清朝和民国時期,茶阳城内的饶氏“世魁祠”就是汉剧排演场,在当時县、区公衙里的饶氏官员关心支持下,众多饶氏音乐爱好者都前来捧场,他们多是有闲情逸志的饶氏世家子弟、文化及工商界人士。他们中有书写、制作能人饶旅彬等人;吹拉弹唱能人饶托生、饶竞雄、饶惠川、饶维史、饶春生、、饶可清、饶碧初、饶文灿、饶从举、饶乃谷、饶恒真等人。后来,他们又在饶氏“明经祠”(今戏院)、坛下坝等场所排演汉剧。到了合适的季节(多是下半年至次年正月),大沙坝便搭起竹棚戏台,由茶阳饶氏音乐人牵头,广邀龙岩、嘉应州、潮汕和本县各区乡的业余剧团前来汇演,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当時,饶氏汉乐人才辈出,名声在外。茶阳城里城外,人人都能哼唱几句汉乐;都知道“饶可清的萧子,王阿丕的笛子”。
 每到农历节日,氏族上灯拜祖、关公生日、迎神拜佛之時,肯定少不了八音班、锣鼓班的汉乐演奏,而最隆重的总是饶氏正月十三大宗祠上灯之時,届時会有周边区乡的几十班饶氏八音班、锣鼓班和龙狮队前来迎灯拜祖。那時候都叫“走城”、“游城”,要吹奏着乐器走好多条街道呢,是好辛苦的。
30年代初,陈铭枢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代理行政院长。主政广东时,曾礼聘众多茶阳饶氏音乐名家赴穗演奏,历時三个多月。名家们的演唱深为陈铭枢、李济深、欧阳予倩等社会名流所赏识,评价极高。汕头唱片公司还灌制汉乐唱片,行销海内外。嗣后,茶阳饶惠川、饶托生、饶碧初、饶剑秋等成立“同益国乐社”,开展演艺活动,引得县内各区乡的音乐高手纷纷慕名而来,互相交流学习,一時名家荟萃。后来还成立了“民间音乐研究社”、“东风汉剧团”等文艺团体。
  有史以来,茶阳在广东汉乐方面有着广泛的群众性,过去茶阳几乎村村有弦管、户户闻韶音。而在粤东的部分城市还设有固定的弦管机构,海外也有一些客属社团有弦管演奏,这些大多都是茶阳饶氏艺人传带出去的。汉乐活动在民国时期最兴盛,在那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饶氏艺人,他们不仅在大埔排演汉乐,而且还把汉乐带到南洋各地,为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1600多年历史,即使是宋亡前后算起也有700多年了。自魏晋朝代以来,汉民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南徙。南迁的汉民族,居住在粤东、闽西和赣南,被当地人称为“客家”。茶阳饶氏正是从山西临汾-江西临川-福建长汀一路迁来。客家人不仅带来了异乡习俗,还带来了中原音乐,“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广东汉乐大体包括“和弦索”、“清乐”、“锣鼓吹”、“中军班”及“庙堂音乐”五大类别。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为了正本清源,在1962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广东汉乐不仅传承了宋元明清以来的古韵遗风,还融入了浓郁的南国情调,有着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汉乐形式:广东汉剧有传统剧目八百余出,唱、念、做、打(舞)的表演艺术内容丰富,唱腔音乐有二黄、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还有昆曲、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脚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各行当唱腔均有较明显的特点。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大鼓、边鼓、大苏锣(又称“铜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乐器是头弦、大苏锣及号头。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号头音色高尖,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气氛。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一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支,丝弦乐曲四百余首,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表演。
  建国后的情况:建国后,饶训进等人领头成立了“群艺”业余汉剧团,茶阳当時办剧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闲散老艺人多、有文化的的戏迷票友多、爱看戏的人更多。饶碧初、饶仲枢、饶喜生等人带领众多年轻汉乐爱好者认真排演,剧团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茶阳西门(原老车站周边)有个“西竺庵”,便是他们的排演场所;1955年,由茶阳、高陂、大麻的业余汉剧团合并为“东方汉剧团”;1956年,著名汉乐名家饶碧初、饶从举、饶叔枢等人组成“客家音乐小组”,赴京表演,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并灌制汉乐唱片;1957年8月,饶碧初、饶可清、饶庆雄、饶占元等人发起组织“大埔县民间音乐研究会”;1959年“东方汉剧团”并入广东汉剧院;同年,省汉剧二团下放给大埔县领导;1962年代表梅州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羊城花会以及广东省音乐周的演出均得到好评,演出期间,受到饶彰风等省领导的关心和帮助。
任省政协副主席的饶彰风是大埔县茶阳人,小时候很喜欢看“外江戏”(即现在的广东汉剧)。早年参加革命后,又与杜埃、江沐等老一辈地下党员利用汉剧和汉调音乐作時政宣传。众多饶氏音乐名家在谈到广东汉剧的发展时说:“彰风同志的确是培育汉剧之花的好园丁,我们事业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关怀分不开的。1962年,汉剧院拍摄《齐王求将》影片的时候,他经常来看大家,还和大这家一起讨论剧本主题。他最懂得艺人的甘苦,经常要大家注意身体健康,还送来洋参等药物作保健保嗓用。大家感触地说:“彰风对前辈艺人是如此的关怀爱护,对年青一代的成长也寄予热切的期望。我们每次到他家里去,他都高兴地给我们宣讲国际国内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勉励我们要学一点历史文学知识。他经常说,年轻音乐人要有志气,要使自己有点成就,接好前辈艺人的班。”60年代,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饶彰风知道我们买不到草纸作卸妆用,他便自己掏钱,从连平县买来200多斤草纸,送给剧团。经常用他的专车接送艺人办事、演出和上医院等。艺人们谈到这些,都感慨地啧啧称赞饶彰风是自己的贴心人。有人说他是广东汉剧的“后台老板”。诚然,饶彰风是苦心扶植和辛勤培育汉剧这朵花的好园丁。
  1968年冬,停止演出汉乐,次年3月乐团解散,文革時期乐团重组并改名为“大埔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革十年浩劫,令汉剧事业濒临绝境。
 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恢复上演古装戏,同年7月28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来埔,在工会剧场观看了汉剧演出,剧终后上台接见演员,鼓励有加。当時汉剧饶氏才俊有饶俊达、饶萍、饶拱邦、饶伟平等人。最值得一书的是1980年,茶阳成立街道业余汉剧团,由饶德珍等人负责,团员多数由十多岁的年轻的饶氏宗亲组成,演员之间“师爱徒、徒尊师”,数月磨一戏,成功排演了《搜书院》等剧目,后组团经由汀江河而上,到永定、上杭、连城、长汀等闽西地区开展巡回演出,历时40多天,引起周边地区极大的轰动。后来,还参加了县城举办的业余汉剧汇演,获大奖。该团主要以饶德珍、饶和平、饶永隆、饶胜祥、饶燕吉、饶精玉、饶建华、饶大成等为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多人后来被县汉剧团招收。
上世纪60年代初,县城搬迁,众多饶氏汉乐人才也随县汉剧团离开茶阳,但一到节假日,他们还会回到茶阳来,同汉乐爱好者互相交流见面,排演节目。
讲到茶阳饶氏与汉乐,还要讲一下饶托生、饶宁新两位名家:饶托生,曾号称“粤东萧王”,他虽是官家之后,却烦于功名利禄、嗜于管弦,尤喜吹竹萧。自幼遍访名家,无曲不精。萧声吹醉杭州、广州。陈铭枢主粤政事時,饶托生曾到省府吹奏萧韵,被陈称为“粤东萧王”,并书“阳春一曲动羊城”中堂一幅相赠。饶宁新,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现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会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协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广东卷》编委、广东中华音乐基金会理事、北京古筝研究会理事、大埔县汉乐研究会顾问、香港蓓蕾艺术中心顾问。他对茶阳汉乐文化的发展帮助很大。
近年来,汉乐成了大埔县一张最靓丽的文化名片。为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传承保护1989年冬,经政府部门批准成立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现有会员426人,其中省,市音协会员50人,是一个章程完善,组织机构健全,活动正常的社团,会长就是茶阳人饶宝尤先生。
2010921成立了大埔县广东汉乐乐团,汉乐团与县汉乐研究会合署,县汉乐团现有人员53人,其中好多为饶氏中青年乐手;2012年还成立了大埔县女子汉乐团,成员来自不同行业,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器乐演奏培训。如今,大埔县汉乐研究会是梅州市会员人数最多、活动最丰富的文艺团体之一,必将进一步推动广东汉乐的创新与发展。
 
 
                     茶阳--饶宝忠、饶和平撰
                (此文得到多位饶氏汉乐老人的指导)
                             2013年9月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