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王气既苏--记饶宗颐先生

作者:胡晓明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浏览次数: 日期:2014/2/24 9:52:19

   去年赴香港开会,专程去跑马地探望了饶宗颐先生。在并不太宽大的客厅里,饶先生从沙发上起身迎接我。我没有想到九六高龄的老人,握手这么有力。我想起他说过,他常常要写脸盆大的大字,写了心里头才舒服。他的眼睛非常亮,有一种安静而祥和的神采。他只是耳朵不好。我们谈起了法国。因为,不久前在香港,法兰西学院刚刚为他举行了一场外籍院士的授职典礼。在法国以外的地方举行这样的仪式,这无疑是法兰西学院有史以来的头一遭。饶公说,年纪大了去不了巴黎。他们说,我们来吧。于是在香港,为饶公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授职典礼。

  法国人喜欢饶公。中国文化走出去,饶公是最早的文化大使。1962年,他获得法兰西学院的儒莲奖。儒莲(Stanislas Julien)是十九世纪著名法国汉学家,他最早发表研究活字印刷术起源的论文,最早翻译了沈括《梦溪笔谈》有关印刷术发明的记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辉煌成就。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最高的汉学成就奖。而饶公获奖的成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和《老子想尔注校笺》,尤其是后者,引发了持续数十年的欧洲道教热。1974年,他成为法兰西远东学院的院士。1980年起,他荣任巴黎亚洲学会的荣誉会员,这个学会创立于1822年,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东方学会。1993年,饶公获得了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的首位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同年,又获得了法国文化部的艺术与文学军官勋章。这一切,当然都与饶公卓越的学术成就与天才的艺术禀赋有关,同时,我认为,整个欧洲向来对伟大悠久的中华文明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也是通过饶公,向古老的东方文明致敬。

  说到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不提到饶公的精神导师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这几位汉学巨擘,不能不提到他们任教的“巴黎中国学院”。那是法国第一所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院,当初,还是来自于当时北洋政府的官员、也是饶公的老师、学问引路人叶恭绰的倡议。叶氏任交通总局代总长时,1919年赴欧美考察政治经济交通。在巴黎期间,他除考察政治和经济之外,与法国学者伯希和等交相往还。当时,欧洲的知识界由于受欧战的打击,弥漫着一种西方文化衰落的悲观主义思潮,而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也写过《欧游心影录》,重新认识东方文明的价值。受此影响,叶恭绰也产生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文明的想法,他向一些法方人士建议在巴黎大学设中国学术讲座,创办中国学院,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在欧美各大学推设相同学院,以达到向国外弘扬中国文明的目的。想不到叶氏的这一设想,要过了一百年,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孔子学院,才成为新的愿景; 而叶氏等人开启的传播中华文明的事业,到了法兰西学院授予饶公为外籍院士,才算是这件事情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初巴黎中国学院正式开学时,葛兰言曾有热情洋溢的致词,提到中法两国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提到巴黎中国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复兴中国文化,充实中国人文主义,同时反过来充实欧洲人文主义。”强调“学院的首要任务是要让人们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中国就是一个世界,它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为了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利用中国历史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类经验。”

  今天读葛兰言的致词,可以多少理解为什么法国汉学家们对饶宗颐及其学术有持久的兴趣与敬意。欧洲汉学家与饶宗颐一样,一点都没有五四新文化反传统的戾气,而复兴中国文化的前提,是“充实中国人文主义”,无疑是对古典中国精神核心的肯定。“反过来充实欧洲人文主义”,不仅是中西文化的平等观,丝毫没有欧洲中心论思想,而且,认同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应有其重要贡献。这是欧洲最正宗的汉学精神。我二十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与饶公作四十多小时的长访谈。其中,有畅谈他的法国汉学家朋友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戴氏是沙畹最后的弟子,与饶公交往二十多年,去年出版了他们之间的往来书信集。饶公说,戴先生的长处是佛学,与日本学者合作有很大成就。但是戴先生晚年说把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佛学,不值得。戴氏提倡选谢灵运诗、研究敦煌文学,越来越对中国文学着迷。戴密微的气质与趣味,具有典型的人文主义传统,与中国文人的气质非常相像。

  我在欧洲访问期间,所接触到的新一代汉学家,大多数都继承了他们的前辈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抱持一份温情,他们似有一个基本的共识:现实中国是可变、潜能,传统中国是变化的愿景与潜能的动力;传统中国是理想,现实中国是现象。传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类经验,因而具有从多种面向加以解读的可能性。

  那天,我在饶公家的客厅里观看了四十多分钟的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的授职典礼录像。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按照通常的惯例,颁发院士勋章的同时,同时要颁发一枚佩剑。不寻常的是,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常任秘书长Michel Zink颁给饶公佩的是一枚越王勾践的青铜短剑。而早在1965年年,饶公1979年往湖北参观博物馆,看到这枚青铜剑,“缀以绿松之石,饰以琉璃之珠,旷代奇宝,光艳夺目”,为之写下《越王勾践剑铭》,其中有几句铭文是:

  锋曾尝胆,刃早吐芒,王气既苏,所向无当。宿耻以雪,威临八荒……

  那么,饶宗颐先生在当今中文学术世界的“王气”,早在半个世纪前的这几句铭文所描写的气象中,似已略透露一二。更重要的是,如上所说,饶公不仅是饶公,而同时也是华夏文明悠久而伟大的传统发言人。文明如剑,尽管越王勾践的这枚剑,也会有“尘封”的岁月、黯然的时光,然而,“虎啸龙鸣,响应靡常”,总有一天,它那如霜如雪的光芒,如晨光破晓的刀锋,王气既苏,所向无当。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