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上官仁庄饶有武宗亲读谱札记

作者:湖北-饶有武 来源:原创(饶氏一家人网站(家谱文化>>历代古今谱序跋) 浏览次数: 日期:2013/10/31 12:52:42

 一、《宗支图序》(一)

枝叶凌云,本其根之固,江河分派,由其流之长,故木繁赀(,同资,凭借)其本,水远资其源,不忘其初尔。是以礼义之士,必知尊祖,尊祖则敬宗,此宗支图所以作也。||饶氏得姓于平阳,今晋州也,秦末迁鄱阳。今饶州地有尧山,子姓祝处,尧因加食为饶。||东汉斌为渔阳太守,故其望曰平阳、曰晋阳、曰鄱阳、曰渔阳,其实一也。鄱阳之内有水曰白干,及迁于南城亦号所居为白干,白干者山间之涧耳。诗曰: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此之为也。||考之《氏族志》,则熹为黄门侍郎;验之吴志,则助为襄安长,居湖之永安;在隋则君素为随将,居于河北之阳。李唐有饶娥,孝行著于饶之乐平;五季时,有京仕吴越为安都长。此皆见于唐史。洞大为淮南太守,故城南有一饶太守庙并墓在焉,此白干饶之源也。|先祖罴,杂五代之变,脱兵革之忧,安于乡井,幸而真主龙飞,四方归命,仰神望之化,跻通泰之期,洋洋乎盛哉。||今子孙众多,世习儒风,其有兴于隆平之世者矣。虑蔓衍失其昭穆,遂为之图,以昭后来庶几,或远或近、或隐或仕,咸知尊祖敬宗之义矣,其于根本源流为何如耶,因作序以冠于图上。

 

皇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吉日八世孙光辅撰

 

上官仁庄饶有武注:

光辅公作了一个《宗支图》,大概相当于现今的吊线图,随后又写了这篇序,对图加以说明,附在图一起,使之图文并茂。图已不见踪影,惟序流传下来。

这是元亮系纲领性文献。文笔流畅,一气呵成,不愧为大家之作!

有几地谱序中说,光辅作“宗支图”,将元亮定为一世祖。但此序却未提及“元亮”其人!据现在的元亮世系图,此文说了前面的君素、熹、娥等,说了后面的罴,就是没说中间的元亮。元亮既然被现元亮系公认为始祖或一世祖,宗支图系中能不说到始祖或一世祖吗?谁都可以不说,始祖是不能不说的!据此,只能作出如下推断:元亮在此时并没有确定为江西大始祖。若干年之后有人修改了《宗支图序》,将元亮定为始祖,再后面的人以为是光辅所定,因此以讹传讹,一直流传下来。根据《北宋墓志铭》,元亮确有其人,但与现在所说的元亮相去甚远。广西饶锦荣先生提供给我的《饶氏宗支根源图序》与此文内容基本相同,只有少数几个字不同,元亮公同样榜上无名。这个版本的《宗支图序》应该是未经修改的原始文献。

此文更名《原序》后载于另一家谱,一字未变,名符其实的原序;还有更改了撰写时间和撰写人,且内容稍有修改者,如:宋咸平庚子岁正月之吉  进士第三十六世孙疏谨识;也有大刀阔斧修改,让元亮公插队进来的。若原文中有元亮,修改者会删除吗?你会吗?再糊涂的人也不会将始祖去掉。有元亮的版本只能解释为后人添加的。修改谱牒文献者代代有其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他们借古人之口,塞进自己的需要,让他的私货合法化。修改后的文献掩盖了历史的真实,变得扑朔迷离,诒误后人。如果认为有错误或疑问处,可加注,但不可修改。历代总结的修谱原则“以错传错,以疑传疑”是有道理的。

第二段说明了饶氏得姓的由来,由此我们得到饶氏得姓的另一种说法----“因山而饶”。第四段列举先祖名人。将尧君素记入饶氏谱序中只见于此序。先祖“罴”,有的是勋,有的干脆只有先祖二字,这是借序者所为。名人中没有元亮,使我们对元亮大得吓人的头衔不得不产生怀疑,在家谱以外的史籍上找不到元亮的记载,即使有,也有“据饶氏家谱云”之类的来源注解,还是来自家谱。那些大帽子可能都是后人给他缝制的。

 

二、介冈饶氏《源流序》

饶之先世由来远矣。粤稽列史所载,系出楚大夫擅政伯芬之后。芬生成、满、申、政、暄、广、桓、郢、熹,凡九世。

汉有威公为鲁阴太守,历耀、援、孟至斌,官校书大夫。静思 官司马,俊,佶,忠信,义为博士。陟,瑒,福祖,齐同任刺史,海德嗣嶦,仕宏官秘书郎。防,讳,存宗,通,忠封平阳伯,靖,简,纬,诸,儒为清河太守。季钊,逢吉,德裕,渊,钦官侍郎,昭,铎,顺,昊封淮阴侯,法尚,常宁,境欲官太使,续,昌宁,旻大理评事。

晋有仲季太常寺丞,仲衍,),昂,次侍郎守,先佑,建封燕国公,孔,谦,福振,尚彬为鄱阳令。其在前五代也。宋有存忠公,齐有劼,梁有义祖,隋有仪与圭。唐初有文风、义存、蔺、坦诸公,其间世系缺略,昭穆莫辨。递传至福生元亮于鄱阳,仕唐德宗为浙东安抚使。自是族益昌大。抚州之饶出自鄱阳,而建昌、南城又抚州支派。讳植翁者以父汉宁仕唐为散骑常侍,宦居金陵,因禄山之判,避居抚州之仙源,卿因家焉。兄正官左拾遗。子怀英,官寺亟(丞),因差镇南城,复居南城黄源,植生  天宝己丑寺亟生文宗,太和庚戌七十八岁始生光禄大夫信,则梁太祖开平二年也。信以先世在鄱阳白干,改黄源为白干,以示不忘所先白于,即今之馀于也。信子四,曰勋、曰烈、曰熊、曰罴,具裔分著于江、浙、楚、闽及各郡邑者,未易仆数。勋生八玉,熊官至淅西提刑,再迁临川招贤述波,卒葬狼立墎。越熙、绪、弼,四传至硕,官衡州太守,及资善大夫。师旦公而五子生焉,鉴、镇、鑛、钦、钤。钦生端、翊、竦。宋熙宁中两举不第,以诗诋王荆公,遂居进贤湖玉。越二世至子云,以文词知名于朝,授迪功郎。子三捷、三复、三德,三捷武陵丞,三复大理评事,冠裳济济,簮缨绵绵。盖自唐宋以迄元,其支分而派衍者,要皆本元亮之后,非先世积累之厚,曷克臻此。其阅世既远,其族俞繁,以科甲登仕籍者相踵,赀产富,文儒出,噫!盛矣。其履历、生娶、卒葬具录不强,其所不知不记,其所难信,不弃微而失实,不籍显而饰虚,固足以见尊祖敬宗之意,亦可为世人之程式也巳。

 

元咸淳甲戌  黄钟月    旴江程钜夫书

 

上官仁庄饶有武注:南宋咸淳年号,是度宗的年号,乙丑1265~甲戌1274。南宋咸淳甲戌为1274年。程钜夫(12491318年),名文海,字钜夫,号雪楼。元朝文学家。官至肃政廉访使、光禄大夫。祖先是京山人。他的叔父程飞卿在1276年当建昌军通判、安抚使(前者管政法,后者相当于军管会主任),献城降元,程钜夫作为人质进京,后被元世祖赏识,担任许多文学官职。

江西南城县,在历史上曾叫过建昌军(979-1277年)、建昌路(1277-1369年)、建昌府(13691912年)。南城有个道观叫“武当行宫”,按照该道观记载,1269年,他的叔父飞卿任命道士宋养浩当主持,39年后,赋闲的程钜夫又加以修葺整理。由此可见,程钜夫住在南城。江就是盱江,是流经广昌、南丰、南城三县的一条河流。1276年其叔父献城降元,程钜夫时年27岁。宋咸淳甲戌年25,此时应该还未成名。程钜夫是在元朝成的名。没成名是不会有人请他写序的。南宋咸淳甲戌为1274年,这年是元至元11年。元1276年灭宋。落款用“宋咸淳甲戌”或“元至元甲戌”都可以,但用“元咸淳甲戌”则不行了,因为元朝没有咸淳年号。身为元朝文化官员的文化人是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此序有可能是他人杜撰的。若有名人写序,则可提高家族声望,请不到名人的就将自己写的序落上名人的款,自欺欺人。假借名人写序屡见不鲜。但造假者毕竟功底欠缺,难免露出破绽,如我见过一篇刘伯温写的谱序,落款时间却是他死后的第九年,死人写序,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程钜夫为宋末元初人,主要活动在元,所以撰写此序的人把他作为元朝人了。把年号定在南宋咸淳,而又标注元咸淳是扯混了。

 

(湖北赤壁饶有武根据进贤王安标所拍照片2009.5录入(木刻版),并断句标点加注)

 

三、孝感饶氏《饶氏本源录》

饶氏系出楚大夫伯芬,伯芬公生成,成公生满,满公生申,申公生政,政公生暄(秦洛阳统制),暄公生广,广公生桓,桓公生郢,郢公生熹(汉黄门侍郎)。

自熹公之后,在汉有威公(鲁阴太守迁荆州刺史封平阳伯)、斌公(渔阳太守太子太傅赠校书大夫)、孟公(司马)、授公(长史)、耀公(中郎将)、俊公、佶公、静思公(镇北中军司马)、易公(东都检校)、陟公(护军司马)、义公(五经博士)、忠信公(陇西令)、齐同公(陈留太守迁滁州太守)、福祖公(尚书郎)、防公(太府寺丞)、公(侍郎)、詹公(尚书仆射)、海德公(健康录事)、仕宏公(秘书郎)、讳公(尚书郎)、存宗公(秘书省)、靖公(司马长史)、忠公(尚书郎封平阳伯)、通公(中郎将)、儒公(清河太守)、诸公(先锋将军)、纬公(陵祥将)、简公(镇北将军)、季钊公(中书侍郎尚书郎封平阳伯)、渊公(中郎将)、逢吉(尚书郎)、德裕公(学政)、钦公(侍郎)、公(龙骑将军封淮阴侯)、顺公(司马)、铎公(秘书修撰)、昭公(校书郎)、常临公(御史中丞)、法尚公(校书郎)、歙公(文书院太史)、明公(建州司理)、昌临公(大理寺评事)、公助公(官吴襄安长居永安)。

在晋有绩公(居乐平)、昴公(骁勇将军)、仲衍公、仲季公、先佑公、次守公(安福殿侍郎)、谦公(散骑将军)、建功公(海宁抚使)、孔公(朝奉赠太师燕国公)、福振公(鄱阳尹)、尚彬公(默县尹)。

在前五代,宋有存忠公(南宁别驾),齐有劼公(教授),梁有义祖公(征北将军),隋有仪公(太液院中书侍郎)、圭公(州别驾)。在唐初有蔺公(新安太守)、垣公(朝请郎)、义存公(平阳令)、文凤公(常山别驾迁凤阁舍人)。其间世系缺略,昭穆莫辨。传至福公(东都守)生元兴、元亮。元亮公仕唐,德宗为浙东安抚使,调任淅西,由鄱阳徙居南城,遂为本支始迁祖。

(无撰写人及撰写时间)

 

湖北赤壁上官仁庄饶有武根据饶勤中扫描文件(铅印版)2009.5录入,并断句标点。

与介冈《源流序》内容大部相同,人物略有不同,有些人物先后顺序不同。说得比较客观,“其间世系缺略,昭穆莫辨”,采取了模糊控制的方法,虽说谱牒的权威性降低了,但可以避免明显的错误。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无撰写人及时间,可能是借的介冈的序。其实完全可以全文照录。我们蒲圻谱上有很多老文献就是从江西谱上转录的。

 

四、宋旧谱原序

谨按饶氏出于陶唐之裔,历虞夏商周之封,后嗣伯芬,食采平阳,传至秦汉晋迨唐加食为饶,以国为郡焉,迄今皎然翘然天下矣。昔者先王之亲,万民也,赐姓胙氏,诸侯命族以旌有功,其始,或以氏或以国或以官或以地,亦将以别其族类之所自出,子孙各本于其祖,不可忘也,是以世系兴焉。故世家巨族,莫不有谱,亦莫不溯而穷源,自吾祖以逮吾始祖同一脉也,能知其一脉而穷谱之源流,则长幼亲疏彰明昭著矣。为人后者可不景仰先人之功德,而求以匹休之哉,可不顾胆先人之言行,而求经继述之哉。是者序。

 

皇宋天禧元年丁亥春王月; 状元中丞蔡齐撰   

 

上官仁庄有武注:宋天禧元年(1017)丁亥应为丁巳。蔡齐,字子思,北宋莱州胶水县人。生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状元。这是哪一个支系的谱序呢?为什么没有出现始祖的名字?这有可能是原始的谱序。

 

五、旧序(一)

木之本大 则其枝蕃,水之源深 则其流远。故家大族世德隆厚,则子孙绳绳蛰蛰而不绝者,岂异乎木之本大而枝茂,水之源深而流长哉。予按饶氏自封疆锡土,数十余世族蕃盛家声丕振荡,文官武弁何代无之。宋元佑中举贤良者德合也,绍兴中第进士者廷直也,端平阳间举待补者中安也,元大德间间领贡举者石渠也,故至今时诗礼赞缨久而未艾,族冠乡邦自非世德积而发之裕曷至是乎,石渠公之少君号清溪者,析节读书晦迹于金溪,因占籍焉,恐其子孙久则忘其先也,爰订家谱属于为之序,嗟乎,姓氏之学久矣,例皆以为无用之学、不急之务,世家大族往往漫逸,虽有丰功盛烈犹晦昧而弗彰,今清溪留心斯谱恒惧湮没,可谓贤子孙也,是为序。

     峕(shí,时的异体字)

 

     (元朝)   至正八年(1348)戊子岁八月暨望  金鸡危素拜撰

 

上官仁庄山人饶有武按:不知这是哪一个支系的谱序,文中名人除廷直外,德合、中安、石渠、清溪等无处可查。没提元亮公。可见此时元亮公还没有被确立为“始祖”。这应该是原始的谱序。

危素,1303年至1372年,字太朴,号云林,金溪(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人,一作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文中金鸡危素可能是金溪危素。

 

六、梅源饶氏族谱序

尝观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史牒。一始之兴,亦必有一姓之家乘。若是乎史牒与家乘,固并重而不可偏废者也,其可不作乎?吾饶裔出陶唐氏,其后避秦南迁鄱阳,增食为饶,此饶氏之源也。至唐元亮公,已历一千七百余年,其间世远代深,卒难信从,元亮公至光辅,又八世矣,光辅公始作宗支图,以元亮公为一世祖,其亦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之遗竞乎,宗支图昭穆然而不紊,分迁脉络而分明,有厚有委,可守可法,其功大矣。观此孝悌之心,油然而有生,虽然古人云,三代不修谱,如同涂人,设后而不增修之,而今而后之昭穆,将何而明,分迁将何而考,孝悌之心,将何而生,此谱之不可不重修也!益明吾饶自唐历宋而元、而明、而清,代有人焉起而修之。康熙巳丑岁,先君应侯,惧其欠而失次,毅然以修谱为任,祷于宗庙,请于族长,襄厥资,董厥事,{}余先兄{}纬,将梅源元隆公以下之谱又续修焉,不数月而梓成,吾支之谱,{}以不坠,详评乎可称大备,涂人之欢,吾知免夫,然由先君而来,以迄于今,又以五十余载,中间世次愈繁,分迁尤众,余老矣,无能为也,有志未逮,不无遗憾,于是采其耳目之所及闻见者,录而续之,其所耳目之所不及闻见者,重有厚望于后之有志于斯者焉,是为序。

峕(时)

 

皇清乾隆二十四年已卯之秋八月既望

                 三十六世梅源裔孙今迁广信府玉山县

                道姑山之凯重周氏谨识

 

有武按:此文中说,元亮为一世祖是光辅所定,但光辅所作《宗支图序》中对“元亮”却只字未提。注意:此序为清朝乾隆年间所撰。

 

七、宗支图序(二)

谱者,谱氏族之所自出也,其为义大矣哉。程子曰:收宗族厚风俗称,使人不忘本,须明谱系。朱子曰:古者氏族掌于史官朝廷,选举以之考直伪,士大夫婚姻以之稽阅阙厥,后家为之谱亦以明大小宗支,别亲疏远近,序尊卑明各分也。苏氏琳曰:谱者姓氏之经纬,家代之纪纲,导一家之源流九族之流,人伦根蒂君子贵之。吕成公曰:世之学者大则欲知天文地理之学,小则欲知鸟兽草木之名,独于己身祖宗之所自出而漠不知也,岂不深可耻乎。龙门子曰:甚哉,谱之宜考也。君子当阙其所不知,信其所可知而已。||吾饶族世居平阳,伯翳公受姓之始祖也,仕楚为大夫,传二十世元亮公,任鄱阳太守,其后家于江右,今之居江右者,虽支分派异,而皆元亮公之后裔也。||先世谱系经兵戈扰攘水火之不测,编残简脱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南宋之季,五十一世瓒公由南城白干里迁居栗林,遂为吾族始迁祖,厥后子姓繁衍愈昌愈炽。|康熙己未年,仲繁公倡首建家庙增醮产叙谱系焉。至乾隆庚子三修,今又历三十年矣。恐其日久而遂致有遗误也,爰是族侄德紏(tóu)首总理,邀同族祖风鸣偕往外地抄录世次,协力赞襄而谱牒得以告成。|瑞自愧谫劣之材,谬膺总修之寄,不惜风雨旦夕以从事,庶几藉勤补拙,对先灵而无恭乎。||夫序,序所以为之意,故讲求谱系之义,氏族之世,及今次增修之由,以诏后之来者。

 

皇清嘉庆庚午季冬月上浣谷旦  七十二世嗣孙廷瑞顿首拜撰     

 

饶有武按:第一部分引用名家之言说明修谱的意义,第二部分叙述世系源流,第三部分写本次续修的过程,最后小结本序的要点。

此序中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先世谱系经兵戈扰攘水火之不测,编残简脱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邀同族祖风鸣偕往外地抄录世次”。老谱无存,世次是从外地抄录而来的。修谱时因缺少先世资料,无法做到水有源树有根,不得不到外地抄录世次,饥不择食抄录来的世次能保证其真实性吗?更有甚者,好多家族的世系是谱匠提供的,谱匠把为别的支系用过的版本移花接木,安在不知远祖世系的家族上,既解决了世系的问题,又免了排版之累,一举两得。这样的世系无真实性可谈。

……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原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是各修各的谱,没有统一的世系,后来才统一的。什么时候统一的呢?民间修谱始于宋,盛于清,廿一世纪初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现在很难看到宋朝的谱序,明朝的也不多见,见得多的是清朝。据我所阅读过的大量谱牒文献来看,统一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康乾盛世”。 此序落款“皇清嘉庆庚午”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解。古人云“盛世修谱”,康乾时期百余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猛增,给修谱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促进了精神文明,尊祖敬宗、编修家谱之风应运而生。而众多家族没有家谱,或旧谱已毁,事隔几百年或几千年的世系,神仙也无法弄清楚,无从编写。但修谱讲究穷其源、溯其根,否则就不会被认可。不得已只得乱接世系,假的总比没有强,反正也没人知道。

 

八、旧序(二)

国家承平,日久户口繁庶,氏别而族分,其父兄习淳古之遗,而子弟又往往修贤人君子之行,仁孝之所,既迄不忍以涂人薄其本支,以故三十年间旧家大族谱牒之修,接踵而未有已,吾旰新城饶氏亦其近也。饶自伯翳受姓,传至于今六十八世,原原本本如黄河之水,发昆仑入中国某所一小曲,某所一大曲,灿如指掌猗与盛与顾。||余不能无疑焉者,谱自伯翳,姓羸。考史伯翳即伯益,秦赵之祖也。谱既溯源于陶唐,又以为楚庄襄王之子孝王,孝王幼子名伯芬,即伯翳,仕楚为大夫,食邑于尧,因爵赐姓。史楚无庄襄王,惟秦有之,而孝王既不见,即伯翳而下不见史传,合固宜也。|汉之时名威者为鲁阴太守,有惠政,而谱并纪生娶卒葬,以谱信矣。|乐平孝女饶娥字琼真,父勣酥渔,遇风沈溺,娥年十四哭水上,不食三日死,柳子厚为作碑。而谱云,十六世勣娶程氏葬鄱湖诸既左山子娥字琼真,官任剌史,妣何氏生子仲衍,为太常寺丞,岂父子名字一时偶合耶?|谱自廿世元亮公官任鄱阳,子汉因家焉,吾乡饶氏俱以元亮公为江右始迁祖,而十六世勣何以先在鄱湖?|即至饶州余干双峰先生,宋儒也,名鲁字伯与,屡荐不起。谱乃云,讳琼字伯玉,仕宋熙宁十年国子监助教,娶葬备载,又何其逈然不侔也,此果前谱之未能阙疑欤?抑垂诸谱者之确有明据欤。||今之修谱在新城栗林,其始迁祖,即五十一世瓒。而六十三世景分又自栗林迁广昌,以书来请序于余者,即景分支孙历辰也,历辰往来余家且数十年,因为之告曰:谱之兴也,盖有大不得已于斯者乎,自宗法废而亲谊薄,亲谊薄而一父子之子渐推渐远久,且等于行路 仁孝之意不生 而诟谇细凌之 祸作为害于家,虽令长者执法相绳而莫胜究诘,是故所以维之维之者,舍谱何以哉。谱既立而按图稽牒,昭穆然亲疏远迩联属于无疆,俾各返所生以不失尊祖收族之意。孟子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虞书所谓九族既睦,百姓昭明,至于变时雍古圣帝明王之治,庶有藉而存谱,盖若斯之重也。今之修葺,兹谱母亦是大不得已于斯者乎,历辰父思明雅有古风,其兄弟更能守先训敦礼让,余故因其请而乐为之序。

皇清乾隆四年己未岁孟夏月吉旦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现任陕西西安等处地方按察使司按察司邑人魏宜国拜撰    

 

上官仁庄饶有武注:在此《原序》中魏公提出了古谱中的四个疑点:

“谱自伯翳,姓羸。考史伯翳即伯益,秦赵之祖也。谱既溯源于陶唐,又以为楚庄襄王之子孝王,孝王幼子名伯芬,即伯翳,仕楚为大夫,食邑于尧,因爵赐姓,史楚无庄襄王,惟秦有之,而孝王既不见,即伯翳而下不见史传,合固宜也。”

意思是:谱载伯翳是受姓始祖,伯翳就是伯益,秦、赵的先祖。谱牒追溯到了陶唐,又说楚国的庄襄王的儿子孝王,孝王的幼子名叫伯芬,就是伯翳,在楚国做官,为大夫。在封地尧生活,因为爵位而赐姓(为尧)。楚国没有庄襄王(也无襄王,只有楚庄王),只有秦国才有庄襄王。既然没有庄襄王,也就没有庄襄王的儿子孝王,那么孝王的儿子伯翳在史传上也就找不到了。(没有这个儿子,当然就没有这个孙子了)

苗姓来源上说:“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有关伯芬及其后代的资料,能查到的仅此而已。

“乐平孝女饶娥字琼真,父绩酥渔,遇风沈溺,娥年十四哭水上,不食,三日死,柳子厚为作碑。而谱云,十六世绩娶程氏葬鄱湖诸既山左。子娥字琼真,官任剌史,妣何氏生子仲衍,为太常寺丞,岂父子名字一时偶合耶”

乐平的孝女饶娥,字琼真。他父亲名绩,酒后去打鱼,遇到风浪溺水而亡。娥当时14岁,她来到江边哭父,三日不吃而死。柳宗元为她撰写了碑文。而谱上说,16世绩娶程氏,葬在鄱阳湖诸既山左。他的儿子娥,字琼真,官任刺史,娶何氏,生了儿子仲衍,官为太常寺丞。难道有两对名字相同的父子而偶合吗?

“谱自廿世元亮公官任鄱阳,子汉因家焉,吾乡饶氏俱以元亮公为江右始迁祖,而十六世绩何以先在鄱湖”。

谱上说,从二十世元亮公官任鄱阳,他的儿子汉因此住在鄱阳。我们这里的饶氏都以元亮公为江右始迁祖,为什么16世绩先在鄱湖呢?(按说江右始迁祖应为绩才对呀!)

“至饶州余干双峰先生,宋儒也,名鲁字伯与,屡荐不起,谱乃云,讳琼字伯玉,仕宋熙宁十年国子监助教,娶葬备载,又何其然不侔也,此果前谱之未能阙疑欤,抑垂诸谱者之确有明据欤,”。

饶州余干双峰先生,是宋朝的儒士,名鲁字伯与。有人多次举荐他做官他都不干。谱上却说,讳琼字伯玉,在宋朝熙宁十年任国子监助教,并且婚娶、死葬有详细的记载。为什么会完全不同呢?这难道是前修者没有发现疑问吗?还是修谱者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饶鲁曾为仕)呢?

清朝是修谱的高峰,好多家族的家谱是从无到有,或古谱已毁,从零开始。远祖世系基本上是靠胡编乱造,几乎没有真的。这一篇序文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事实。胡乱拔高始祖或其他先祖,非官即贵。始祖大多是中央大员,至少也要给个省部级干干。只要是饶姓名人,不是本支的,也要扯进来,以壮声威。各姓各族都是这样,大家比着吹。

 

九、上湖饶氏续修宗谱序

谱之为义,不外乎分与合,自一世以至百世顺而推之,枝分派别愈远则愈来愈疏者,言乎其分也,由百世以稽一世上而溯之,统宗会元愈近而愈亲,而愈亲者言乎其合也。故凡谱之作必综其各自为谱肇。自宋光辅公始作宗支图,以唐之安抚元亮公不始宗之祖,传至五世祖金紫光禄大夫信公之子六世祖勋公、烈公、熊公、罴公,子孙蕃衍,由南城之白干而迁徙者不一,其地如宜邑之神冈、濯江、东源、崇仁之智源、彭源、临川之闰陂、南塘、大原、东塘、新城之象岸、柳溪、贤溪与夫南丰之白舍、广昌之甘竹,迁南昌进贤之润陂、福建之邵武、龙{}以及迁居吴楚广浙诸省,皆四大公支后,历元明以来踵而修者代不乏人,前人述之备矣。前康熙庚子予支先辈幼仙公,倡首与诸先辈修辑,已称巨观。乾隆戊子凌{}公、晴崖公与先祖益堂公,从伯庄、袁吉人先生继起而修之谱牒,尤为璨然大备至若乾隆庚子之修,予从伯庄、袁吉人两先生复董其事。因奉功令故也。迄于今生齿日盛世次益增,嘉庆己巳春。族长谨齐公与诸老成集议捐资,佥然一心,佥命予族叔华亭秉司笔墨,既予从叔光袁族,叔在中映阶{}写确对未几,而在中先生竟作古人,其余族中诸父昆弟子侄辈守一经者皆远馆异地,予始以事大责重,固辞不敢轻任,族众曰修谱之要重其素谨慎,而有尊祖敬宗之心,子之习固可信也,况综理出入趋事赴功,互相赞理皆佥举。有人子无辞下。予{}谱思谱牒之修乃学者仁孝分内事,于是勉力从之。因与同族诸父兄互相较订,邀集各支汇辑草谱者,数月善正付携者,数月核订装演者,数月其与修者,分卷列号,未与修者支派下注其原委,以俟其后修得有所依据,是举也。事则增新式仍由旧功不私攘过,无专属董其任者,靡不矢公矢慎咸尽厥心除疑,息谤询谋佥同谱法綦严惟先,正是程其为令狐之援崇韬之{}无有也,谱成爰述之以纪盛,惟冀后之振起者。继继绳绳大有光于家谱焉,则幸甚矣,于是乎书。

 

皇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岁蒲月上浣   谷旦

三十世孙邑庠生本诚谨识

 

上官仁庄饶有武注:此文中也说到“自宋光辅公始作宗支图,以唐之安抚元亮公不始宗之祖”。这是清朝的说法。

 

十、新城泸溪饶氏初修族谱序

闻之受姓之初,一人而巳,而其后不得不分者,分而无以聚之,不可也,聚而或失其伦,尤不可也,然则分而聚,聚而不失其伦,上识本源,中稽流派,下绍统绪,诚非谱不足以志之矣,锦居黎邑泸溪间,读书之暇恒以宗谱未修,为虑庚子孟夏郡试归道,经上湖见吾宗远近咸聚敦本堂内,锦询其由,答曰,此合修宗谱也,锦私心{}幸以为畴昔之志今籍兹以慰矣。归告之父谋之叔,祖应科与伯叔如贤溪仲吉,仲四,及族侄道{}者,佥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谱不修则昭穆失序向者,予有斯志久矣,今逢盛举乐于久事也。女亟图之锦唯唯承命,躬源探本晰绪分支,知吾姓为唐之后,子孙南迁益食,为饶郡曰平阳本饶都也,两汉以来代居鄱阳,唐贞元间,大夫元亮公任浙东安抚转任浙西,乃自鄱阳徙南城之蓝田乡,是吾抚建绪族之祖也,大夫公五子俱散处诸郡,惟散骑常侍汉公居临川仙乡,汉公曾孙信大夫生子四曰:勋、烈、熊、罴。大夫因五季之乱避地南城白干,嗣后由白千而迁者,诸派蔓衍遍诸郡邑,我祖仲清公乃勋公廿四世孙也,世居旰江金斗窠,后值兵乱,与兄仲海迁黎邑贤溪居焉,生三子:长荣三、次荣八、幼荣九,而荣三生德祖,德祖生岁忠,岁忠生绿、青、纲,青纲二公嗣居贤溪。我祖绿公之子璁颖,复卜居四十五都泸溪,迄今百有余年,子孙振振颇称蕃盛,所虑者宗谱之修未修。耳兹幸上湖诸伯叔为之倡,而吾支得为之和千支万派合为大成,分而聚聚而不失其伦,可谓千百年之盛事乎,后有仁人孝子起而复修之,当不患考据之无自也矣,是为序。

 

康熙庚子年十月望日

三十九世孙国锦顿首书

 

有武注:这是康熙时期写的序。文中称元亮“是吾抚建绪族之祖”。这句话中可能有错误。

 

十一、沟背饶氏重修族谱序

盖闻木茂资其本之固,水远藉其源之深,而子孙蕃衍则溯厥祖之所出。予族饶氏始祖断自安抚元亮公,仕唐德宗为时名宦,赐紫金鱼袋。自安抚归休遂家于鄱阳,迨五世光禄大夫信公府君徙居南城白干,生子:勋公、烈公、熊公、罴公,分派传流二十余代世系爵位,彪炳谱牒笔难尽述,迄自福公已二十九世矣,均系罴公所出,为沟背房之始迁祖。公生一子:茂定公,茂定公生五子:以刚公、以显公、以华公、以明公、以美公,五大房子孙分居不一,迄今十数代男妇老幼千余百丁,  孙文盛文才翠奇,拱万      奋难稽乃纠集宗     重加修缉,请予作序,予      名讳字行各从  所以辨昭穆也,生卒娶葬长幼于册所以纪终始也,附以列     昭天宠也,继以名贤之碑   卓行也,且等而上之则出于一本旁而推之则分群支,支虽百世之远而祖考不忘宗族,不散尊尊亲亲之心,油然而兴,此家谱之所赖以重修也。予少时闻叔筠圃公亲临游玩贵地,归而言曰:沟背之地蛇蝉蝘蜒,前则罗列而  固,后则层峦而拥护,中有小溪清流映带左右于吾族,倍称美焉,而且父老子弟恩以相爱,义以相维,礼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诚哉是言也,继自今屈指数十载,为子孙者重修家乘,承其先世之遗泽,垂其后代之裕昆,真可谓尊祖敬宗而无忝于孝子贤孙者矣,岂第保年姓受氏以守宗祊也哉,略为之序以弁其首。

   旹(时)

                 

  皇清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季冬月中浣

                   文林郎任湖北监利县知县

                   泷溪三十八世侄孙文漪百拜撰题

 

有武注:文中说:“予族饶氏始祖断自安抚元亮公”。这是清朝嘉庆时写的序文。

赤壁市上官仁庄饶有武整理,因见不到原谱,不排除文中有录入错误。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