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名企 > 饶氏名人

饶洪桥将军的成功足迹

作者:迭名 来源:汉寿县志办 浏览次数: 日期:2013/10/23 13:16:49

      饶洪桥简介:湖南汉寿人。197012月入伍,历任陆军某部司务长、团政治处报道干事。1978年参加解放军报社新闻培训班学习,19801月任济南军区记者站记者,19936月先后任解放军报社政治工作宣传部副主任、政工部主任,2005年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同时兼任军队系统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委员,闻名军事记者和军事报告文学家。20067月授予少将军衔。

饶洪桥将军


  
饶洪桥,曾用名饶宏桥。19523月出生于汉寿县毓德铺镇的花墙村玄鹄山。属粮塘村民小组。玄鹄山曾经是一佛教寺庙所在,大概始建于同治初年。大革命时期,和尚们被赶走,寺庙成为村公所,以后又成为小学校。土改时,饶家分得该庙的部分房屋,其余仍为学校。所以,饶洪桥等于是出生在小学校里,又等于是在家里上学。大跃进年代,小学校被迁往山下的前湾,玄鹄山就只有饶家一户人家了。寺庙西侧半山腰里的三座一两丈高的、带铜风铃的佛塔,也被拆掉,砌塔的石头被做为铺路石。如今,从毓德铺步行到玄鹄山,一路上还能见到塔上拆下来的大石块。
  
那时候分初小和高小。饶洪桥的高小是在毓德铺读的。考初中时,考场设在崔家桥,按老师叮嘱,除自己买了一支新钢笔外,还向人借了一支。因考得紧张而兴奋,考完不知怎么把所有考试器材都丢了。赔了人家一支笔,但还是考上了设在龙潭桥的县三中,就读于16班。有时走读,有时寄宿。走读距离约12华里。四姐也同时考入三中。“文革”开始不久,“停课闹革命”,只上了一年多初中,姐弟俩就回家了。“复课闹革命”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姐姐不再上学。不久三中停办,饶洪桥进入毓德铺农业中学。这所中学是新筹办的,主要师资力量来自于三中,有一批很好的老师:曾叙伦、李宝刚、孙载夫和周平常夫妇、胡凤岚、郭崇智、刘伯径,还有视学生如小兄弟的刘精华。校长很有组织、鼓动能力,讲课作报告都能让人高度兴奋。这些老师对学生们高度负责,德行让人为之叹服。在没有统编课本教材的情况下,他们一课一课的自己编,油印发给学生们。饶洪桥读这些油印课本,读到差一个月高中毕业,便应征入伍了。
   1970
12月,饶洪桥随毓德铺60多名新兵,在县城换好皮大衣、大头鞋、带有护翼的皮帽便向北方进发。从长沙上了闷罐火车,经过44夜,到了目的地:吉林省吉林市郊的一个叫九站的地方。这里是陆军第46138412团的驻地,饶洪桥便在这个团的三营炮兵连当兵。
  
从南方到北方,最大的考验是严寒。这帮汉寿兵,在换领东北军装时,刚穿上就浑身火热,大多只穿一件绒衣就够了。一路北上,慢慢的一件一件往身上加,加到山海关就再也没有衣可加了,皮大衣包得紧紧的还嫌透风。到目的地后,第一个考验就是上厕所,那风吹得屁股生痛,一会儿就冻麻木了。新兵练习十分严格艰苦。一身冬装爬在雪地里练瞄准,冷风从裤脚处一直灌进全身再从脖子里钻出来。
  
新兵练习结束后,饶洪桥被分配当“七五”炮的弹药手。不久又被分配当驭手。那时的轻型的火炮都是骡马驮的,处在“骡马化”时代。驭手就是负责喂马及用马运载火炮的兵。当驭手最大的诱惑在于有机会骑马,驭手们根本不用鞍子,就能骑马奔驰。刚学会不用鞍子骑马,饶洪桥便随部队去黑龙江省的鹤岗以北的一个军队农场去执行军农生产任务。鹤岗是一座闻名的煤城。在土地尚未化冻的时候,饶洪桥随部队下井挖煤,以保障部队取暖等生活需要。到5月以后,土地开始解冻,便开始种地。黑龙江的土地是真正肥沃得发黑的土地,而且一片片土地大得令人不可思议,那里的土地是不用耕作的,只需下种就行。饶洪桥天天一早上班,就是站在拖拉机后面的播种机上,保证播种机上往下漏种子的通道不被堵塞。经常是从一早上机,到地头的那一端休息一小会儿再返回出发点,一上午就只播一个往返,一个往返至少也有三四十公里,这就是一块土地。这个部队种的是大豆。种子下地后,就不用管它了,既不施肥也不除草,只等着收获。在“农闲”期间,部队便又去挖煤。秋天返回场时,已是遍地金灿灿的了。饶洪桥站在收割机上,一上午又是一个往返在大地上收获。那大豆之大之圆之黄,令南方人啧啧称奇。不几天,地头上便出现一堆堆山样的大豆堆。
  
军队是要打仗的,种地挖煤不能忘了职能。饶洪桥所在的部队,,是一支转战南北屡建功勋的部队。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还击战,就是这个部队打的,出了于庆阳等一大批战斗英雄。流传至今的那句“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豪言壮语,就是于庆阳最先叫响的。
   1973
年,部队开始大规模的军事练习。主要练习形式是野营拉练。拉练的意思是把部队齐装满员地拉出营房去,一路练走打吃住藏。拉练中最艰苦的是长途奔袭。饶洪桥曾在一次奔袭中,在24小时之内步行220华里,身上的负荷是28公斤。那时他的体重不超过100斤。这样的练习,有效地磨练了他的意志和体能。一个吃苦达到极限的人,再吃什么苦均不在话下了。这段经历,为饶洪桥打下了坚实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意志基础。

1974年,饶洪桥调入团报道组任报道员。开始在军区、驻地省、市报(台)发表新闻作品。因成绩突出,他与同时入伍的老乡、百禄桥的李顺华,被军政治部组织到部队团以上单位介绍当报道骨干的经验。当时,部队的高中生比现在的大学生还少。饶洪桥这个“有文化”的人很被机关赏识。在当报道员的同时,还兼任团里的教歌员、理论学习骨干等,并被确定为提拔干部的“苗子”。当时,“三支两军” 干部全部从地方撤出部队,基层机关干部均严重超编,没有提拔干部的机会。至1975年底,有一个连队的司务长患上肝炎,不得不病退,团领导抓住这个机会,提拔饶洪桥为该连司务长,成为干部。9个月后,改任团政治处报道干事。从此,开始了专职新闻工作生涯。  

1978年,被“文化大革命”搅和得不像样子的解放军报社,开始恢复元气,需调入一批年轻人。报社在全军范围内招考一批基层新闻干部,进入“新闻干部培训班”学习。饶洪桥考进了这个班。半年的培训结束后,恰逢中越中苏关系出现新的紧张局面,报社从58名学员中,留下6人进入编辑记者队伍。是值1978年底。
  
饶洪桥当见习记者的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到作为对越自卫还击战报社组织的三个前线记者组之一的“新疆前线记者组”工作。成立这个前线记者组的考虑是,在我军打越南的时候,苏联军队可能攻击我新疆边境地区,以牵制我军力量,展示其支援越南的立场,这仗一旦打起来,必须有军报的记者在一线。饶洪桥被分配在新疆塔城方向。在这之前,这里曾发生过一次苏联挑衅的严重事件:在我方铁列克提的一个山头上,苏军以炮火覆盖袭击的形式,将在这个山头执勤的我方26位军民全部炸死,其中有一位是中心新闻电影制片厂的记者。饶洪桥到前线记者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基地祭拜这些烈士,在“新影”记者董前庄墓地三鞠躬,发誓要为烈士们报仇,并要像那位记者一样,与战地军民生死与共,哪怕作为第27个烈士躺在这里也在所不辞。所幸的是,苏联人除口头上声援越南以外,并没有在新疆方向攻击我们。饶洪桥在这里工作了三个月。白天在塔城这座空城里(百姓全部撤出)活动,晚上随部队抵近边境活动。
  
在这期间,饶洪桥两次历险。
  
一次是到前线初期,为熟悉边境一线兵要地志情况,坐吉普车去沿线观察。其中有一段是我方设置的雷区,下面埋着防步兵、反坦克等各种地雷。但领路的参谋并不知道这个密码。一行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辗过雷区,回到塔城才知道这有多玄乎。地雷一个都没压爆,可能是冰雪覆盖太厚。另一次是夜间随侦察兵去一线观察对面苏军一个坦克团的活动,被对方发现。顿时满天亮起照明弹和探照灯,在一个冰雪世界里,亮的惨白惨白的,让人睁不开眼。大家屏声静气扒在原地不动,大概扒了两小时,待对面完全寂静下来才往回返。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结束一个月后,前线记者组撤回北京。这年(19794月,饶洪桥被正式任命为解放军报记者,分配到记者处工作,主要搞内勤,为驻外记者提供服务。
   1980
1月,饶洪桥被派往济南军区,任济南战区记者站记者。1981年秋天,他在战区所辖的河南省禹县(现称禹州市)郭连村发现现役战士刘同宾的母亲赵趁妮很不简单:她在四位亲人相继病逝的情况下,不让儿子知道家中的变故以安心服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生活重担,使儿子成为优秀士兵。饶洪桥深入这家农户采访,与这位母亲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感动与感染。一个月后,写出了《一位优秀义务兵的好母亲赵趁妮》的通讯。这篇通讯先后在济南军区的《前卫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发,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心军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务院等,分别授予赵趁妮“义务兵的好母亲”、“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继而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心首长康克清等同志多次接见赵趁妮。胡乔木同志还请饶洪桥去他家里,指出这个典型的时代价值,交流典型宣传的见解,热情鼓励了这个年轻人。
  
1982年起,这篇通讯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优秀通讯作品(现改称“中国新闻奖”)后,就一直广受推崇,至今仍是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南京政法学院等院校新闻专业的范文,有的还选入教材。这一典型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饶洪桥在新闻战线力图有所成就的勇气和信心。
   1985
年秋天,济南军区的一支部队在南疆执行任务(轮流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饶洪桥作为随军参战记者,在老山、麻粟坡一带一线作战部队采访三个多月。其间,在一线猫耳洞连续住过三天三夜,在各级各类指挥所住过20多天,其它时间都在阵地活动。
  
在这期间也有几次历险。一次是与其汉寿同乡、远房侄子饶前进(当时当营长,战后提拔为副团长,后转业至常德市物价部门,后因故去世)同住一较大猫耳洞。半夜忽然枪响,全体紧急出洞,后搞清是越南特工骚扰。哨兵发现敌情时,越特工离这个猫耳洞已不到百米。第二次是在阵地上与基层指挥员吃午饭,嫌洞里太闷热,便把餐桌搬到洞外。大家把啤酒启开刚要举瓶相碰,越军的迫击炮就打过来。头几发炮弹在快落下来时,肉眼都看的很清楚。第二拨炮弹还没打过来,大家就都进了猫耳洞。大家谈笑风生一点也不紧张。另一次历险则是自己安排的。饶洪桥说服当地一群众,让他带着一同去山上放牛。饶洪桥穿着当地群众的服装,手提一把砍刀,鼓励那个群众赶着牛进入到越南的地盘,转悠了小半天。这是饶洪桥第一次“出国”。
  
参加轮战期间,饶洪桥写出了《猫儿洞里的政治工作昭示了什么》等优秀新闻作品,并与同行合作,策划并成功实施了山东大学生与老山前线官兵互动性的活动:“双心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极大鼓舞了前方官兵士气。

1989年,饶洪桥作为第二批记者往北京执行“平暴”部队的采访任务。当时,解放军报承担着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提供新闻的特殊使命,饶洪桥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年初冬,饶洪桥去河南沿黄河一带采访驻军,在踏访著名的花园口后,写出了《花园口的变迁》的游记性报道,刊出后获得好评。次年被国家教委选定为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文。以后,这件作品作为课文被教委推荐给全国各中学选用。山东、河南等省的中学语文课本,几次收入了这件作品。

19936月,饶洪桥被任命为解放军报政治工作宣传部副主任。199712月,由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任该报政治部主任。20051月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任该报副总编辑。20067月,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授予饶洪桥少将军衔。

1993年至2005年初,饶洪桥协管和主管解放军报的政治工作宣传期间,组织策划及参与推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事件的报道。最为著名的有见义勇为的英雄徐洪刚、德艺双馨的文艺战士叶景林、廉政党员范匡夫等。还有一位是“扶贫司令”彭楚政。为报道好彭楚政,饶洪桥曾在湘西采访了半个多月。

在将近30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饶洪桥新闻作品已形成自已的风格。除人物通讯外,其新闻述评在军事新闻战线有较大影响。他所揭示的一个新闻事件蕴涵的“是什么、为什么“常常能博得同行喝彩。从2005年起,饶洪桥便被推举为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军队系统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南京政治学院、西安政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新闻与文学是“近亲“。在从事新闻报道的同时,饶洪桥还经常地发表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在没有担任职务以前,曾发表过《大炮与对虾》、《曹氏步伐》、《军中律师界》等诸多中短篇报告文学,两次获得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他因此成为首批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后因工作繁忙,不再参与该会活动。

饶洪桥目前在解放军报社分管政治和评论宣传工作,同时还是《中国当代思想教育艺术精华丛书》编委会委员。

作为军事记者,饶洪桥有幸参加过许多重大军事新闻事件的报道,其中有我国“风云一号”成功发射的现场报道,有我军潜艇首次发射州际导弹“巨浪一号”的现场报道。由于相关报道所产生的影响,2000年国庆节期间,也受俄罗斯军队报纸《红星报》邀请访俄二周。

 

 

(本文来源于汉寿县志办,题目由本网站另拟)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