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饶氏江西大始祖元亮公墓址考

作者:江西-饶国平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日期:2013/5/30 16:24:55

 

饶氏江西大始祖元亮公墓址考
按各地饶氏族谱所记,元亮公:名均素行十七讳元亮,仕唐德宗朝官至浙东安抚使,两考转任浙西,赐紫金鱼袋,世居为饶之鄱阳人当仕处金陵,晚归寓南城蓝田乡,葬南丰白舍,郭家坑,洞阳观墓下,醮田计税十二贯庵一所,道士住持,娶夫人吴氏生五子:汉宁、汉盛、汉宇、汉宙汉典,长子汉宁迁临川仙源乡,其他四子散诸郡。人丁繁衍昌盛后裔长江以南各省,称江西大世祖,中南大始祖。
八世祖光辅定元亮公为一始祖,世代相承不得变改,因此后人评说食采平阳、唐朝元亮,江右鄱阳、临川世祖、发祥故乡、望出平阳、临川。
赞曰  仕唐为官  无诈无虞
    浙安两考  得赐金鱼
从上面资料,我们可知,元亮公尊为江西饶氏始祖,是始于八世孙饶光辅所撰的《饶氏宗支图序》,饶光辅,南城人,是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年)蔡榜进士,现有《盱江报政录》《郢州横山慧通院先和尚碑并序》存世。《饶氏宗支图序》图已秩,序文学是目前所发现世存资料中最早的饶氏谱文。谱上记元亮公为唐未人。当然了,现在我们知道,饶氏南迁江西是族群南移,目前已发现多人比元亮公早在江西,比如南城人饶上弘,白居易为其作《景云寺上弘和尚塔铭并序》,有明确的生寂时辰:公元739—815年。光辅公尊元亮公为一始祖,也是因为他修谱时资料缺乏,按他自己的家族拟定,后世各支修谱时,又依例接修而成。
按饶氏谱碟记载,元亮公“晚归寓南城蓝田乡”, 葬“南丰白舍,郭家坑,洞阳观墓下”,“醮田计税十二贯庵一所,道士住持。”那么,让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
南丰白舍
南丰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楚之属地,汉为南城县地,隶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 年)划出南城南部设置丰县,时因徐州有丰县,乃改称南丰县,别号嘉禾,属临川郡,南宋绍兴八年(1 138 年)划出南丰南境三乡,设置广昌县。元至元十九年(1282 年)四月,南丰升为直隶州,此后历代虽有隶属更叠,但境域元甚变更。
白舍为南丰县古镇,位于距县城西南27 公里处。白舍汉代以前为乡间村镇,自古为通粤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设驿站,乡民多于此处开设客樵(古称客舍) ,又当地盛产瓷土,故而得名自舍,明万历《南丰县志》载"未置县之先有镇(白舍镇) " ,系全县最大的集镇。清同治《南丰县志·古迹》载旧县治,在四十一都白舍,自吴至唐,中间或立或废皆在于此,今其地有城惶庙、校场等名。隔河又名河东,士人言立县事甚悉。广昌东十五里即宋时文教里土屯蕾西英堡也,宋置太平银场,崇宁中又置太平巡司。"南丰古代有渡口16 处,其中白舍镇有3 处,据清雍正十年(1732 年) 《江西道志》载,北宋元桔六年(1091 年)就出现了木船和竹夜运输,当时县白舍吁之御窑、民窑出产的青白瓷,即在产地西岸之溪口码头装船外运。(资料见《江西南丰白舍窑:饶家山窑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丰县博物馆,2008)P1)
史料有记,南丰县治原在广昌县境内的“土屯耆” ,唐开元八年(720年)迁嘉禾驿(在今县城东一里多,古属世贤乡),开成二年(837年)再徙西里坊(今县城南隅老衙前一带)。若按同治南丰县志上所记的“旧县治,在四十一都白舍,自吴至唐,中间或立或废皆在于此”来看,白舍可能曾为南丰县治所在地。这也距南丰旧县治“广昌土屯耆”不远,约20公里,土屯耆为现在广昌县甘竹镇境内的大嵊村,为三国时吴太平二年古南丰县县治,具体位置在现鹰瑞高速广昌出口西北一公里处。
县治是通常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许多人曾认为蓝田乡在南城县东,元亮公葬在南丰白舍,距离太远了。在白舍周边,至今仍有众多饶氏聚集居地,多为罴公后裔。
《广昌千善冠裳饶氏族谱》,罴公:讳广义,号梦弼,字伯通,官任后唐赠正义大夫。妣范氏、黄氏,夫妇合葬白舍元亮公坟右侧。生子:肱。
《广昌千善冠裳饶氏族谱》外迁录,南丰县:白舍:四十公徙之,长春巷:大三公居之,墩树窠:大富公迁之,沙坪上:大五公居之,野鸡坑:凤毛公迁之,翠麓巷:文普公居之,矍村:三居士徙之,梅源:大四公居之,珠山苦竹:黄公徙之,土(土字底,左口字右人字)田:良玉公徙之,瑶坪:楠公迁之,丁桥:立公迁之,甘坊:二公迁之,邱山:四公迁之,大山:景端公迁之
醮田:“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又如:醮辞(古代举行冠礼时,父亲酌酒使其子饮用时所念的祝辞);醮醴(古代冠礼中的一种简单仪节);醮酒(奠酒;敬酒);醮影(倩影;美丽的影子)
清明节百姓祭祖扫墓,家家户户在祖墓前点烛香,献鸭、鹅(不用鸡),焚纸钱,以示追念祖先之意,大姓世族多置田产专供祭祖之用,叫做“醮田”。少的十几担,多则几百担,轮流收租,谁享有“醮田”收租权,谁在祭祖之期要设宴请全族男女丁口,叫“做醮”。小姓或贫穷人家对扫墓也同样重视,但规模小。“醮田计税十二贯庵一所,道士住持”,罴公为六世祖,“夫妇合葬白舍元亮公坟右侧”,现南丰白舍、广昌甘竹饶家堡、广昌千善饶氏均为罴公后裔,设“醮田”就很自然了。二十几年前,千善饶氏在清明节时,仍组织过几千人上山为三十公(四十公的哥哥)扫墓。
郭家坑
现有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郭家山,具体位置在戈镰石的下方,在“白舍窑遗址”的西边。
戈镰石,是丹霞地貌大自然的杰作。国内丹霞地貌研究第一人黄进曾撰文道:“在池渡东南数公里,考察了戈镰石丹霞地貌,该石陡直如削,兀突奇特……”当地百姓传说上有神仙。上有“福禄寺”、有睡了八百年的猛虎寨、还有古代道教祈雨的“北斗七星”祭坛、和永不干涸的“凤凰池” !前几年,南丰县纪委已经把戈镰山列为在建廉政教育基地进行了开发。
白舍窑遗址(宋古遗址)
白舍窑遗址位于南丰县南27千米的白舍镇西南的红土山岗上。白舍古窑曾有“先有白舍窑,后有景德镇”的记载,是宋元时期“江西五大名窑”之一,代表着江西制瓷业的最高水准,所烧器物式样繁多,装饰丰富,为同时期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古窑起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趋于衰落。
  遗址发现于1959年,其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遗址分布在瓦子山、封山、玄帝殿、赖家庵、陈家园、符家山、重阳观、庵背岭等山包上,东起白舍镇东侧的碗窑下,西至官山、司茅斜,北自碗头山,南达盱江北岸的百花庄。在东西宽约2.5千米、南北长约1千米的范围内,发现较完整的窑包堆积有20座,窑址地表遍布瓷片、垫饼、匣钵等。白舍窑始烧于宋初,兴盛于宋代中叶,衰于宋代晚期,元代终烧,主要烧造青白瓷,晚清民国时期有短暂的复兴,但所制产品主要为青花瓷器。白舍窑瓷器品种丰富,有青白釉、青灰釉和黑釉瓷,偶见个别的彩绘瓷。器物造型多样,端巧秀丽,有壶、瓶、罐、碗、杯、盘、碟、盏、灯台、炉、皈依瓶以及佛像等,以生产碗、盘等日常用器为主。
白舍窑是宋元时期江西地区以烧青白瓷为主的综合性窑场,范围广阔,堆积丰富,历史悠久,生产期长,为研究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和青白釉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201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丰县白舍宋元古窑遗址列入其中。
南丰白舍窑是江西省境内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的青白瓷窑场,对于范围内的“重阳观”是否为饶氏谱中所记的“洞阳观”,还需考证,目前已有考古发现其中的“饶家山窑址”有“饶”记录。
江西南丰白舍窑-饶家山窑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丰县博物馆的考古简报《江西南丰白舍窑:饶家山窑址》:
江西省昌厦一级公路于1998 年开工建设,途经南丰白舍窑分布区域,并将对6 、8 号点的窑包堆积产生局部破坏。1998 年10 月至1999 年1 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丰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公路所经过的窑址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饶家山位于南丰白舍窑分布范围的北部,原调查资料显示在它的上面分布有四处窑业堆积,原窑包分布图上将其分别编为6 、7 、8 、9 号(参见图二)
此次发掘出土的刻符较多,多刻划在器物的内底或足底,内容也比较丰富,初步分类有地名、姓氏、方向位置、序号、划线和款识等。
地名有"饶都", "饶本"。方位有 "上三江侥"、 "侥户中江"、 "第四江口饶亚" "侥户门口二"、 "侥户灰头"
纪年文字为:“崇宁元年五月十二……至此离”
……
按考古简报的结论:饶家山窑址在北宋中晚期最为兴盛,北宋末至南宋初还维持着较大规模,进入南宋后,瓷业生产规模逐渐缩小了。
简报认为: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景德镇窑、吉州窑、七里镇窑均出土有刻划或压印在器物内壁、足底、匣钵上的姓氏、数码序号、花押款、纪年文字等各类符号,对其所反映的内涵,专家、学者多有论述,如:姓氏标记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内容,既有产品制作者的留名,也有订烧户的留名,这是产品商品化的必然结果;压印花押款显然是为了区别产品生产者而设置的,具有"商标"的内在涵义;对数码序号解释的较多,清《南窑笔记》载"有一二数目字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寂园吏《陶雅》和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认为器底凡刻一、三、五、七、九单数,是指红朱色器物,凡刻二、四、六、八、十双数,是指青蓝色器物而言的,而河南钧窑发掘资料显示,刻划数目字越小,器物就越大一"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卡"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也有认为这纯粹是烧造数量的记录,上述说法只是各家之言,未形成定论。
简报认为:这次发掘出土的"饶都"、"饶本"、"使市"、"二下"、"下二"、"上九"、"中八"、"中九"、"……户"等内容很值得我们注意。遍查当地的历史记载,均未发现与"饶都"、"饶本"有关的地名,是否与当时的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有"饶玉"之称有联系,尚不得而知使市"刻划文字的出现,为证明该窑址产品的商品属性提供了确切的佐证"二下"、"下二"、"上九"、"中八"、"中九"等文字,应该是注明瓷坯装烧过程中具体摆放的位置,这是由于龙窑较长,各段火候有所区别,加之瓷器本身的大小、厚薄不同,所以各类器物摆放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这是瓷器生产的特性决定的。
我不是考古专业,大胆提出一个观点:饶都,饶本,是否是为姓饶的人名简写?如同上文的“侥”一样,显然为“饶”字简写,工匠为了在陶瓷上刻画煅烧方便而为。白舍窑周边有大量饶氏村落,地名“饶家山”也说明这也曾有饶氏居住。标本G2:32 ,压印于青白瓷碗外底,轴色泛青(彩版七四, 6) 也明显是“饶一元”印鉴,这显然比“李大江”手刻画方便多了。再结合标本“饶户”,所以文物上的“饶”即为方位也为姓。"第四江口饶亚"标本T3④:30 ,刻划于青白瓷盘内底,轴色泛黄(彩版六八, 6) 。正是这种结合写法的表现。
 
 
白舍洞阳观
《南丰县志,祠祀》云: "在四十一都( :白舍)者曰治平寺,县南六十里,唐开元八年建;慈林寺,久废;多宝寺,久废;洞阳观,唐开元二年建。
南丰县志中提到的寺庙,宝寿寺:现在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翻阳村,资福寺:现在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中和村,普照寺:现在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田东村,潮音寺:现在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坊坑村。
又见[同治]《建昌府志》建置志卷二寺卷二之八:南豐 洞陽觀四十一都唐元二年建
洞阳:道教语。犹人间。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九:“欲超洞阳界,试鉴丹极表。” 前蜀 杜光庭 《白可球明真斋赞老君词》:“臣九玄幽爽,七祖魂神,出长夜之庭,洞阳之舘。”
洞阳观其实就是道观,具体位置是否为白舍窑遗址范围的“重阳观”?和古代道教祈雨的“北斗七星”祭坛有什么联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综上所述,饶氏江西大始祖墓具体在南丰县白舍镇“郭家山”、“戈镰石”、“白舍宋窑遗址”、“重阳观”、“饶家山”合围的2公里范围内。
饶国平,2013-05-30于南昌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