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饶氏溯源及共同文化心理特征探讨

作者:广西-饶锦荣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日期:2013/5/27 0:14:41

 

饶氏溯源及共同文化心理特征探讨
 
多少年来,各地饶氏民众一般均认为自家族谱记录的饶氏渊源是正确的,从书上或网络上发现饶氏有多个渊源,才觉恍然大误。特别是发现三沙饶氏和元亮公饶氏两大世系同出江西临川一带,更加百思不解。当今饶氏到底有哪些渊源?哪些渊源现在没有人了?或者改从他姓了?这些问题可能有的宗亲感觉没兴趣,但有兴趣的宗亲也大有人在。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所限,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上千年的疑问。现在情况不同了,信息及网络发达,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疑问再留下去了。目前,全国饶氏民众只70多万,排名200多位,属于小姓。此外还有侨居海外的饶氏侨民,还有祖辈一时胡涂而改“尧”的“尧氏”。本文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全国饶氏的参与和支持,系统研究并力图解决饶氏渊源问题,目的是使全国饶氏更加亲近和睦,同济共荣。希望本文能激起一点涟漪,请全国各地饶氏有识之士批评指教。
第一章 饶氏渊源文献赏析
一、文献概述
关于饶氏渊源的说法很多,归纳各种渊源,主要有十种说法。
首推中文百科在线上的七种说法。 
中文百科在线(www.zwbk.org)是以“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号召和组织海峡两岸三地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华人学者和知识志愿者共同建设一部科学、系统、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当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知识,范围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是基于中文百科、字典、词典,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大型互联网综合服务网站。
根据中文百科在线,饶氏有七个渊源说法。    
第一个渊源说法:源于尹祁氏,出自尧帝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饶氏族谱》中记载:“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尧,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在典籍《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帝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在文献《饶氏族谱》中,指明了饶氏源出尧帝之后,在先秦时期为了躲避秦人,加了“食”偏旁为“饶”,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二个渊源说法:源于妫姓,出自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舜帝本为姚姓,后迁居于妫,因而得妫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后代多以夏王朝时期的虞遂、商王朝时期的商均这两个人物为正朔。  
在史籍《姓源》中记载:“饶,姚舜之后。舜支裔虞遂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这在文献《百家姓考略》中也记载,商王朝时期,有商均的支庶子孙受封于饶国(今河北饶阳),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饶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均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说法:源于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有个刹国,一作利国,国君为姓,其后裔子孙中就有饶氏、穰氏、谷氏三支主流姓氏。这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该支饶氏自称读音作yáo(ㄧㄠˊ)。   
古刹国源出偃姓,实际上属于群舒之一,只不过其到底属于哪一个舒国,史书记载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个渊源说法: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给长安君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饶,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地。长安君,名叫赵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小儿子,被赵惠文王封爵为“长安君”。到了秦王赢政八年(赵悼襄王赵偃六年,公元前239年),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邑,想必长安君已经安然回国了。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域管辖,期间先将饶邑置为饶阳郡,后改为瀛州饶阳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  
在长安君赵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饶阳饶氏,史称饶氏正宗。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五个渊源说法: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于饶邑(饶安,今河北盐山与山东庆云之间),战国末期,饶邑被赵国攻取,这在史籍《史记》中有记载:“始皇帝六年,赵将庞暖攻齐取饶安。”   
庞暖。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是赵悼襄王属下大将。秦王嬴政五年(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庞暖曾擒杀燕国大将剧辛,在秦王嬴政六年(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庞暖又率赵、楚、魏、燕四国的联军一起攻秦国,之后夺取了态度暧昧的齐国之饶邑,从此赵国据有了今河北沧州之地。  
失却邑地的那位田齐大夫之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沧州饶氏,亦称青州饶氏。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shào(ㄧㄠˊ)。   
第六个渊源说法: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初期淮南王英布之后,属于以先祖葬地名称为氏。   
英布,公元前?~前195年,六人(今安徽六安),是楚国人,秦朝时期由于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郦山(今陕西西安)为刑徒,因此又称作“黥布”。   
反秦战争开始后,英布初属项羽,为西楚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因功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的后裔子孙以及忠诚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于鄱阳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鲤鱼洲饶氏。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第七个渊源说法: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辽东鲜卑乌桓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辽东鲜卑乌桓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乌桓,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乌桓民族在语言上与鲜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他们没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民族在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有乌桓部族人以故居地饶乐水之名为汉化姓氏,称饶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次外还有三个渊源说法。
第八个渊源说法:根据《世界华人宗亲传人大辞典》,源于炎帝后裔烈山氏或神农氏的分姓。
第九个渊源说法:根据《平阳堂中南饶氏族谱》,源于尧帝后裔饶裕公。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一世裕公,讳京,仕平阳安都长,妣吴氏,生子:仲义。…… 十五世伯钦公,妣马氏,生子:威。 十六世威公,事亲至孝,文章奇异。仕汉为鲁阴太守,任荆州刺史,封平阳伯,有民歌惠政,勒碑存于鲁阴。妣秦氏,生二子:年松、西湛。…… 廿一世祖源公,葬平阳猪婆山狮形。妣钱氏,生一子:俊。…… 卅三世廷直公,字朝弼。幼读诗书,过目能诵,腹蕴经纶志怀匡济。廿八岁仕宋为邓州通判,抚州事,值宋金讲和,割唐、邓二州卑金,金迫而取之。公坚守而待命,义胆忠肝,千秋不朽。公葬于卢溪天鹅抱蛋形。妣孔氏,通经史群称贤德夫人,与夫同葬。生六子:金、玉、满、堂、富、贵。…… 四十一世元亮公,讳素,字惟寅,行十七,唐天宝时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赐紫金鱼袋,封光禄大夫。先家世平阳,避晋乱迁江西饶州,居鄱阳珀,士处金陵。晚年归寓南城蓝田乡,亦名曰珀,永不忘本也。葬南丰白舍郭家坑,洞阳观墓下,醮田计税十二贯庵一所。妣氏、黄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五子:汉宁、汉乘、汉雨、汉由、汉典。兄弟因战乱徙迁非常。惟汉宁公仍居临川之仙源乡。…… 四十三世植公,字彦立,天宝八年(749年)生,十六岁中进士,任渔阳太守,都司兼承旨,后隐居不仕。宝历四年(828年)殁。妣王氏学士王韦奥之女。夫妇合葬仙源乡。生子:怀瑛。…… 五十二世钦公,司旦四子,生四子:长、次、三迁术陂,四竦。五十三世竦公,钦公之子,宋朝尚书,妻王氏,迁术陂又徙进贤介岗,生三子:延海、延清、思玉。……
第十个渊源说法:根据三沙世系饶氏族谱资料,源于尧帝后裔饶公。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到56世尧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 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 把姓“荀”的改姓“孙”。尧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后来简化为“饶”),赐尧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黄帝,公元前2660年,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五世尧帝,黄帝五世孙。初封于陶,后改国唐,谥法翼善传圣曰尧。 二十三世京公,黄帝廿三世孙。周武王褒崇圣裔,以京尧后封于蓟,是为百世不迁之祖。二十四世理公,黄帝廿四世孙。自蓟迁平阳,世称平阳尧氏。 五十四世冥公,黄帝五十四世孙。自平阳徒居临川。 五十五世铖公,黄帝五十五世孙。生子二,未纪,受氏始祖。 一世饶公,行二,官西汉京兆尉。魏相为御史大夫,奏尧后,应避祖讳,宣帝乃令益食为饶,寻赠太傅。生子二:鄯、鄂。 三世公,行一。任扶凤县尹。生子二:成、威。 四世威公,行二,字子严,汉征为鲁阴太守,有惠政得士民心。生子二:佐、佑。十五世昭公,字信明。读书好古,悲父溺,见水而泪,见鱼而泣,终身不忍食鱼。乡里称其纯孝。生子五:愈、志、恩、忠、。 十五世娥(749—762年),字琼贞,年十四,闻父溺,走哭水上,三日不食,死。明日鱼鳖数万,浮父尸起,乡人异之,葬娥蕃水,为立庙在饶州府乐平县,见《广兴记》,唐宪宗朝柳宗元为碑文赞之,其辞曰:懿兹德女,家世业儒,奇行特出,神道莫酬。二十二世廷甫公,任秀州节度使。因公至鹜州金华县柳林市,山水清奇,遂居之。生子三:珍、、璞。 二十四世洪公,字必大,明礼记中进士,任太和县令。廉能著闻,升凤阳府太守。生子一:竦。 二十五世竦公,中宋熙宁进士第,世称贞士,以诗诋王荆公云:“几番垂翅下青霄,归指临川去路遥,数亩荒田都卖却,无钱进备纳青苗。”生子二:节、俭。二十六世节公(1065~1129)行一,字德操。授翰林学士。工诗宗山谷,与陈无已等二十五人为法嗣,封夷候,吕居仁为作《江西传衣诗派图》。生子二:君美、君用。(注:吕居仁将饶节列于《江西诗社宗派图》)二十七世君美公,行一,号松坪居隐先生。生子:次守。二十八世次守公,中宋高宗进士第。与徐师川、胡少、谢夷、李林、潘老等,会饮赋归堂,极一时之盛。尝奉诏进表修谱,诏表状均列卷首。生子一:国祥。四十世叔祯公,仲贤之子。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长子徒居崇阳乌沙,次子卜居于港口铺黄沙家焉,三子复自蒲圻偕返洪都路口铺,居白沙畈。生子三:千一、千二(生于1222年)、千三。
二、族谱文献甄别原则
下面是广西贺州市“荷香月暖”于2011年11月发表的一篇网文:《宗谱无法衔接的历史原因》。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统,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奴隶社会,确立了王位世袭制。随之产生了记述夏朝世系的家谱。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隋唐两代的统治者都是出身于豪门士族,因而,对于谱牒维护统治利益,巩固政权的作用非常清楚。唐末黄巢之乱,彻底摧毁了门阀制度。五代时期,征战不已,权贵者大多是靠战功升迁而上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赫家世值得夸耀,再加上贵贱变化无常,更替很快,权贵者既不愿意,也无可能抽出时间来摆家世,排门第。魏晋以来的政府谱学也就自然消亡了。在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印刷术的进步和方志学的成熟,发达促进了它的发展,民间修谱之风尽管颇为盛行。宋代以后,以族谱选官和婚配的作用逐步消失,修谱的目的主要是敬宗收族。朝廷不再设“图谱局”,官府再不修谱牒。世族之家的修谱逐步减少,并转向一般官僚地主之家以至普及到百姓之家。私家修谱一般是本族人自己修,而且是挑选受过一定教育在本族有一定威望的人撰修。家谱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然有交地方官员审查。乾隆之后,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方面控制逐渐放松,再加上全国新修家谱数量激增,无论是哪方面,已没有精力或不可能再一部一部地审查所有家谱了,清代的谱禁也就逐步取消了。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也就是请可以查阅官衙户籍资料的人员进行追寻宗谱,或者仅仅记住祖先中出现比较有名望的那些名字,而委托办理的那些 “谱匠”再由“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或者提供的个别指导的名字就进行 “道具”的修谱造谱,每当有人延请修谱,根据请求人的姓氏以及几代熟知的名字,就往上追溯,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这也是一些宗谱次序混乱;名字以及世代数差异的原因。只知道两三代的具体情况,以前的就靠委托他人进行修缮补充完整宗谱。造成后裔根据史料进行核准时候,漏洞百出的现象。这样,在以后的宗谱修订时候,其实会造成很多无法衔接的事实。也是正常的现象。再有,以前的修谱基本仅仅知道自己几代的情况,从宋代以来,家谱修谱逐步完善,以前的大多是靠向本姓氏最早最有威望的人,作为自己祖先或支系的,已经成为中国家谱的特性,谁也不会自己确定自己为正宗?这也成为一个古代最早的名人的后裔的家谱有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记载,只是地域的远近造成差异的大小罢了。家谱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于要隐恶扬善。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哪怕是冒认攀附也行。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为了与朱熹结下亲缘关系,抬高了理学的地位。而且,出现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后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后代的现象,而历史上的坏人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裔的。这也是历史的积淀。百家姓并无贵贱之分,姓刘、李、赵、朱的人,也是必靠认皇帝为其先祖。但是,当今修家谱、DNA验证家谱中出现的“姓氏经济学”“DNA经济学”现象。其实没有必要借文化名人自高声势的修家谱。同时,乾隆皇帝要各地地方官员对所属地区家谱内容进行审查,其次,在追溯祖先时,不准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在清朝,只有皇家是最高贵的,其它百姓均是治下子民,如果攀援到几十代上百代之外的祖先也是皇帝,以帝族自诩,岂不混淆视听,引起混乱吗?以五世祖或始迁当地之祖为本家族祖先的上限,则一切人家最多只能是豪门世家,祖先也是子民,现在仍为子民,心安理得,不存邪念。然而,即使在谱禁最严厉的时期,除了一些较为谨慎、或有在朝做官的家族严格遵守之外,一般家族大多没有严格遵守。尤其是乾隆之后,统治者对思想文化方面控制逐渐放松,再加上全国新修家谱数量激增,无论是哪方面,已没有精力或不可能再一部一部地审查所有家谱了,清代的谱禁也就逐步取消了。因此,比较可信的是宋代以后的部分家谱,特别是明代以后的家谱就基本是确定的,追溯以往的,也许多是名人望族或皇帝的后裔了。如果我分析不错的话,董氏后裔的家谱,先祖一般把最早的名人董仲舒、董狐列为先祖。因为士大夫的家谱多丢失了,何况没有印刷术出现之前,百姓也不会有那么多东西保存竹子写的家谱的。后来要修谱,也不会知道自己的祖先,只能从历代名人中寻找踪迹。所以,最早的同姓的名人也就是后裔多在修谱时候,作为祖先的缘由。总不会没有先祖吧?这也就是名人后裔很多支系不同的原因。这也是各地宗谱有差异的原因,造成无法衔接的历史。所谓的正本清源,一部分以自己为正宗自居,仅仅是从史料上的后裔去向而定,却没有把历史的多次大的迁徙进行考究,更没有考虑三房五妾或不入列的女性,其所留下的后裔,因此仅仅从正史的分析中分析有出入就否认了其他支系是添附,攀附的定论?这都是修谱不宜的态度。因为就是从宋代明代找到的原始宗谱也未必全部可靠。考察的碑文也仅仅是记录几代而已。只是宋代以后的比较真实一些,应该以把宋代或明代以后的谱保留,先前的进行从正史、碑文、野史等进行考证后,进行充分论证。考虑其衔接的部分或地方。
三、元亮公饶氏世系的真源是英布。
综合上述十点饶氏渊源以及 “荷香月暖”的族谱文献甄别原则,我们可以认定,上述关于尧帝、舜帝、齐国大夫、姓国君、长安君、英布、鲜卑族乌桓部、炎帝后裔烈山氏或神农氏的饶氏渊源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里面只有第六个渊源“英布之后”能够同当今的元亮公饶氏世系论证直接关系,三沙饶氏世系到底属于尧帝之后还是英布之后还有待考证,鲜卑族乌桓部之后的饶氏世系如果存在,则是另一个不同渊源的饶氏世系。其他饶氏渊源的后人目前尚未发现,到底如何了?或者改姓了,我们将在第二章论证。元亮公饶氏世系的的真正渊源是黄帝、二世少昊、三世大业、四世皋陶、五世叔偃、五十七世英继尧、五十九世英布。
主要论据如下:
1.根据中文百科在线关于饶氏渊源的论述,英布,偃姓,英氏,公元前?~前195年待考,六邑英家洼人(今安徽六安),著名秦汉之际反秦英雄,军事家。英布是古英国王族后代,以国名为氏,为远古圣贤皋陶的第五十九世孙,皋陶少子叔偃的后代,与上述第三个渊源中的刹(利)、六、英、舒等同宗同源,其祖父名叫英继尧。 
英布是楚国人,秦朝时期由于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郦山(今陕西西安)为刑徒,因此又称作“黥布”。   
反秦战争开始后,英布初属项羽,为西楚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因功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被杀害后,英布又反叛汉高祖刘邦。英布最后在兹乡(今江西余干)的一座农舍里被杀害。英布的后裔子孙以及忠诚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于鄱阳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鲤鱼洲饶氏。偃姓英氏支系饶氏族人皆尊奉英布为得姓始祖。
2.中文百科在线关于饶氏的郡望,包括平阳、临川、饶州、辽西四地。其中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东汉光武帝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偏旁,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孙吴分豫章置鄱阳郡;隋开皇九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大业三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饶州;南唐开元初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清朝沿用明制,都是州府所在地。关于饶氏的堂号,包括临川堂、平阳堂、辽西堂、饶州堂、惠风堂、朋来堂、鲤鱼堂、惠风堂、孝德堂、双峰堂十种。其中饶州堂亦称饶衍堂、番易堂、乡亭堂、鄱阳堂。上述关于饶州堂、饶衍堂、番易堂、乡亭堂、鄱阳堂、鲤鱼堂的郡望堂号之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不是因为先有饶氏而后有饶州,而是先有饶地而后有饶氏。饶州是历史地名,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州名。饶州,其实当初并不叫饶州,而是叫饶,就象英布祖居六,而当时还不叫六安一样。英布的后人为什么姓饶而不姓英?因为英布是反秦大将,而后是反楚大将,带兵杀死过许多人。为了避免被抄家灭族,只能隐姓避居。因为避居于饶,所以改姓饶。英布的后人并非帝尧之后,也并非南迁,为什么元亮公世系的许多族谱却称“饶本尧后,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因为出于避居安全的需要,加上“饶”正好是“尧”加一个“食”部,英布犯过秦律被黥面,又是反秦大将,所以许多族谱称“饶本尧后,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3.为什么要尊元亮公为一世祖?因为是隐姓避居,不是豪门士族,无门第可言,甚至生活贫困,从汉到唐初,都无族谱记载。直到唐朝,遇到认皋陶为祖宗的李氏王朝才情况得到好转。元亮公在唐天宝时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赐紫金鱼袋,封光禄大夫,先家世平阳,避晋乱迁江西饶州,居鄱阳珀,士处金陵。晚年归寓南城蓝田乡,亦名曰珀,永不忘本也。于是饶氏从元亮公开始建立族谱。元亮公的前辈或者旁亲,因为毫无一官半职,或者没有娶妻生子,或者贫病潦倒,都未入谱。例如传奇孝女饶娥之父饶绩就没有载入族谱。在此可以说,饶氏在元亮公以前并没有族谱,什么“一世裕公、廿一世祖源公葬平阳猪婆山狮形、卅三世廷直公值宋金讲和”等等,尽是谱匠的胡编乱造。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现在的余干县兹乡、南昌县鲤鱼洲、东乡县珀乡,南城珀村,四地相互距离不远,都属于古代的饶州。
4.源出江西修水的三沙饶氏世系也可能是鄱阳鲤鱼洲饶氏。一是他们三沙饶氏的族谱也记载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后迁临川。二是他们的族谱同样胡编乱造。三沙饶氏族谱中的“饶竦、饶节”,是抄袭元亮公族谱的,按照三沙饶氏族谱记载推算,从黄帝到公元前1045年的23世子京公,平均每一辈相差60多岁,从汉宣帝时期的一世饶公到公元762年生的15世孝女饶娥,平均每一辈相差55岁,从1129年生的26世饶竦公到1222年生的41世千二公,平均每一辈相差6岁。至于三沙饶氏是否属元亮公饶氏的后人,或者是元亮公后人的旁亲?还有待考证。
第二章 战争、改姓和移民对饶氏的影响
前面我们说过,我们可以认定尧帝、舜帝、齐国大夫、姓国君、长安君、英布、鲜卑族乌桓部、炎帝后裔烈山氏或神农氏等等,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饶氏渊源,但当前事实上存在的只有上述说及的元亮公和三沙两大饶氏世系,以及鲜卑族乌桓部之后的饶氏世系。其他饶氏渊源的后人情况如何?下面从战争、移民和改姓三个角度对饶氏的影响。
一、战争的影响 
影响人口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战争。上个世纪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1530多万,其中平民65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5000万,其中平民2730万。而我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又死了多少人呢?根据铁血军事网的博客文章《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灭绝之迷》记载,中国历史上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呵锸逼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战争不是自相残杀?哪一场战争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从秦末农民战争到太平天国起义,我国历经14次人口大灭绝。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如此多大规模的战争,而且这些战争又主要发生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北方地区,会有几个家族能躲得过这么多的战争呢?由此可见,现在尚未发现的其他饶氏世系,多半是早就被无情的战争灭绝了。幸好,我们英布的后人的绝大多数一直都居住在南方地区。
二、改姓的影响
古代饶氏有多个渊源没有延续下来,除了罪魁祸首的战争因素以外,改换姓氏也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泉根教授认为,古来姓氏不是一成不变,其间的离合演化,甚为复杂。古人的改姓有七种原因。
一是变氏。从姓氏的演化考察,先秦时姓已固定,永远不变,而氏的使用还不固定,一家一人之氏常起变化。如战国时的商鞅,原叫公孙鞅,因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后因战功封商(今陕西商县)十五邑,号商君,故称商鞅。
二是赐姓。相传夏朝帝孔甲有两条龙,有一个人善于养龙,帝孔甲就赐他姓“御龙”。以后历代帝王纷纷效法,用赐姓来表彰忠臣勇士,或示爱宠妃臣仆。如周穆王盛姬早卒,赐其族为痛氏。汉高祖刘邦因项伯效忠汉室,鸿门宴有救命之功,因赐项氏姓刘。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采用汉姓后也选择了国姓李作为自己的姓氏。帝王赐姓一般用以褒扬,但也有因下犯上,“龙颜大怒”,贬斥臣仆而赐姓的,这种赐姓就跟“赐死”一样,是一种处罚。如齐武帝萧赜原与巴东萧子响同姓,永明八年萧子响因罪伏诛,齐武帝恶其叛逆,“赐姓为蛸氏”。
 三是避讳。避讳比较复杂,这里只简单谈谈避讳改姓的问题。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尊严,不准人们使用与他名字相同的字,凡相同者必须回避更改,此即所谓“避圣讳”。如籍氏避楚霸王项羽(名籍)讳,改为席氏(籍、席音同)。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庆、贺义同)。
四是避事。因避事改姓,这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有避仇、避难、避、嘲、避耻四种情况。如韩信倒霉的时候,他的儿子逃往南粤,取韩字之半,改姓韦。司马迁故乡陕西韩城县有姓同的,据传说在司马迁下狱时,同族人纷纷改姓避祸,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
 五是适应。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或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为了适应时代环境,逐渐改为汉姓。这种改姓通常是将复音姓氏改为单音姓氏。例如卢浦改为卢,贺葛改为葛,柯拔改为柯,叱罗改为罗,胡古口引之改为侯,莫那娄改为莫,宿六斤改为宿,等等。
六是音讹。因读音错误,以讹传讹成为既成事实而改姓。如三国时的简雍,本姓耿,因幽州人读耿为简,耿雍就改成了简雍。又如莘氏讹为辛氏,郯氏讹为谈氏,恭氏讹为共氏,虢氏讹为郭氏等。
七是省写。或省去原姓之一部分以为姓,或省去原姓之一字而成单姓。如鄣省写章,邴省写为丙,鄙省写为曾,钟离省写为钟,宗伯省写为宗,司寇省写为寇,马服省写为马等。以上是历史上改姓的主要情况。饶氏有没有因故改为他姓的呢?有,据报道:抚州市金巢开发区钟岭街办白岭村朱饶村小组是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小村,然而这里却出现了父子、兄弟、姐妹不同姓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里的人们“尧”“饶”不分,致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尴尬事。至于古代饶氏其他渊源有没有改为他姓,目前尚未发现。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饶姓望族出自平阳、临川。由此可以判断,饶氏自平阳徙居江西临川。问题是,饶氏是在什么时候南迁往临川?在秦汉时期迁居临川是不可能的。在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人口大迁移,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是皇朝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有组织地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长城沿线和华南地区,而不是临川一带的江南地区。对饶氏影响最大的人口迁移是衣冠南渡和江西填湖广。
1.衣冠南渡。如果饶氏真是自平阳徙居江西临川,南迁的确切的时间应该是晋建武年间。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大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建兴四年(316年)匈奴王刘曜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亡。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准备到建康(今南京)建都。东晋渡江后,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仕宦人家,多避难大江南北。而一般平民则多成群奔窜,号曰 “流人”。秦、雍(即今陕西、山西一带)等州的难民,多瞳向荆州(即今湖北一带)南徙,沿汉水流域,逐渐徙入今日湖南的洞庭湖流域,远者且入于今日广西的东部, 是为南徙汉族的第一支派。而并、司(即平阳或今山西临汾一带)、豫州的流人,则多南集于今日安徽及河南、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方,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南及闽边诸地,是为南徙汉族第二支派。此外,青、徐诸州的流人,则多集于今日江苏南部,旋复沿太湖流域,徙于今日浙江及福建的北部,是为南徙汉族第三支派。如果饶氏真是自平阳徙居江西临川,那属于上述南徙汉族的第二支派,并且只可能是是三沙饶氏。因为三沙饶氏族谱关于江西祖辈的记录非常少,而且含糊不清。
2.江西填湖广。从唐朝到清后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移民的流向主要是江西到湖北湖南。南宋末年以前是序幕期,移民动因有的是受战乱所逼,有的是听说两湖人口稀少,土地易于购置。据三沙饶氏族谱记载,三沙饶氏世系就是这个时期由江西经过分宁(江西修水)迁入湖北的。今江西修水还有一部分三沙饶氏民众。其后,又出现了两次迁徙高潮,最大的一次是元末明初的 “江西填湖广”。随着移民的流入,赣方言也改变了当地的方言状况。三沙饶氏世系集中居住的湖北东南部基本上都是赣方言区。从“江西填湖广”和湖北赣方言分布的状况来说,三沙饶氏世系也可能属于英布的饶州饶氏,至于是否属于元亮公世系还有待考证。
第三章 饶氏的共同文化心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派,儒学从其整体上说就是一个道德学说。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观点各异,但重视道德却是共同的。同时,中华民族又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教育而潜移默化,具有勤劳俭朴、自强不息、求同务实、家庭为重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饶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同样存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至于饶氏内部有没有区别于其他姓氏的饶氏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呢?肯定有。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但是,由于有共同的祖先遗传因素,有过共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因此,饶氏内部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一、饶氏共同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
1.饶氏家族按比例有更多道德高尚的人。中华民族广泛受过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具有优良的道德传统,道德高尚的主要表现是: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饶氏家族广泛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产生了更多道德高尚的人。饶氏家族整体上的道德高尚主要表现在: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敬老尊贤、光明磊落,而与阳奉阴违、投机取巧、心狠手辣、委曲求全、损人利己等等的表现则是格格不入的。众所周知,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全国上下抓了很多贪官,不知道还有多少贪官还未被抓起来。而我们饶氏家族的被抓了多少贪官呢?经过百度搜索“贪官饶”,找到相关结果110个,其中只查到一位广东东莞市沙田镇环保分局前副局长饶俊东,因4年15次给严重污染企业通风报信,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3万元。另外有一位乡干部和两位村干部被控告,但没有结果。为什么我们饶氏家族出现这么少的贪官呢?主要是因为,饶氏家族在整体上道德很高尚,饶氏家族高尚的官员更多。可想而知,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敬老尊贤、光明磊落的官员会贪吗?阳奉阴违、投机取巧、心狠手辣、委曲求全、损人利己的官员会不贪吗?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敬老尊贤、光明磊落的官员不但不会贪,而且最适合反贪。经过百度搜索“饶氏名人”,在相关结果的448人中,找到纪委、检察、法院、政法、监察干部48人,占政界“饶氏名人”268人的12.7%,其中江西11人,湖北9人,四川和重庆7人。
 2.饶氏家族的人更崇尚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受到历世祖辈的传统教育,受到严格祖训的熏陶,饶氏家族读书风气相对比较浓厚,更崇尚科学文化知识,知识分子按比例明显多于其他家族。最突出的表现是,各地饶氏家族大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大学、中学、小学教师,一大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饶氏家族人才辈出主要表现在北宋以后。根据《中国文化研究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资料:明、清二朝全国饶姓进士68人,占全国进士人数51561的0.13%,而全国饶姓人口大概只占全国人口的0.05%。根据饶火兴主编的《中南饶氏族谱》记载,江西会昌县、湖南炎陵县、广东大埔县茶阳镇、江西临川朱饶村、福建连城池溪村、福建长汀泮坑村、江西宁岗甲里、广东曲江马坝村、广西桂平寻欧村等地饶氏人才辈出。此外,湖北赤壁市、安徽宁国市、广西容县、云南省新平新化乡等地饶氏也人才辈出。尤其突出的是,明代江西进贤县介冈村自明万历二年至崇祯十三年的六十六年间,出了饶廷锡,饶位、饶伸,饶岑,饶景晖、饶景韦、饶元珙七位进士以及数十位举人。广东大埔县茶阳镇出了饶相、饶与龄、饶呜镐、饶崇魁、饶芝、饶褒甲“一门六进士”和“十代九大夫”。梅县松口铜琶村出了饶应坤、饶轩、饶轸父子三进士。饶氏嫁出女子的儿女学业也非常出色。清朝康熙年间,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饶氏生下三个儿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都高中翰林,于是“一腹三翰林”被传为佳话。在当代,饶氏家族人才辈出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学院首批院士饶毓泰、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国学大师饶宗颐、台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饶睿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饶钦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饶长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饶光辉、著名青年作家饶雪漫等等。
3.饶氏主要共同心理弱点
前面说过,饶氏家族按比例有更多道德高尚的人,饶氏家族的人更崇尚科学文化知识,这本是非常值得饶氏族人自豪的大事。但是,千百年来,饶氏族人各项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饶氏族人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弱点。在权利和金钱不可或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些心理弱点甚至会酿成一些惨痛的悲剧。饶氏族人共同的心理弱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饶氏家族的很多人过于坦荡和善良。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饶氏家族的很多人却是害人之心很难有,防人之心差得远。饶氏家族的很多人想问题、办事情往往自由奔放、心直口快,直截了当,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很好相处,心肠软,不计较小事,对谁都坦诚相见,不讲虚礼,也不擅礼尚往来。因过于坦荡和善良,饶氏家族的很多人容易被恶人利用和加害,蒙受不白之冤。
二是饶氏家族的很多人办事过于草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充满矛盾的,需要我们凡事三思而行。在决断之前,最好要有“稍等一下”的慎重态度。充分地考虑,果断地行动,才能够成功。反复考虑再决断,恐怕也不算晚。稍等一下的慎重态度是极为重要的。饶氏家族的很多人想问题、办事情往往贸然决断,不拘小节,被冲动的感情所支配,不太思考就行动,缺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思维模式。其实,饶氏家族的很多人不缺能力和智慧,缺的是耐心和忍劲。不少人由于一时沉不住气而丧失了大好机会,或者前功尽弃,多么可惜。
三是饶氏家族的很多人独立性太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首先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本来饶氏家族的很多人道德高尚,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但又有很多事情离不开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在争取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的过程中,又难免会牵涉到一些实权人物的非分利益。何去何从?面对这个问题,饶氏家族的很多人在适应大众能力方面显得比较贫乏,喜欢我行我素,不擅交际应酬。不管别人看法如何,他们一般不愿积极配合别人,厌恶规则、制度的拘束。听到对工作的指指点点,尽管心里不高兴,还违心地去做,容易受到周围人这样那样的批评。由于独立性太强,一些事情做起来得不到别人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甚至受到孤立,而招至失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饶氏家族中如此多道德高尚的人,难免地会触动到小人、恶人的非分利益。同时,也由于存在这些心理弱点,很容易滋生一种“别人也和我一样”的错觉,因而对那些有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为所欲为、心狠手辣等等行为表现的人很容易疏忽大意,于是受到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不择手段的沉重打击而措手不及,蒙受不白之冤。
              二、饶氏共同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代表人物
上述关于饶氏共同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在论述之前,我做过一些调查研究,也得到许多共鸣。但全国之大,饶氏族人分布之广,所得结论仍然存在以偏概全之嫌。特别是文化心理特征的表现很多,如果不能把多个特征的表现集中到同一些人身上,还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这个说服力有更好的效果,本文特意把表现饶氏共同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代表人物集中罗列,罗列内容包括道德方面、才学方面、耿直方面、心理弱点、冤屈情况等方面。在罗列之前首先说明两点,   
一是我最了解的广西容县饶氏非常体现上述饶氏共同文化心理特征,但涉及人数颇多,在此不作罗列;
二是饶氏共同文化心理特征很可能在先祖皋陶和英布身上就埋下了种子,因此皋陶和英布同样罗列。
1.上古四圣之一--皋陶
皋陶,名繇,字庭坚。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皋城(今安徽六安)人。
(1)道德方面:皋陶的首要政治主张是实行德政。皋陶总揽朝政,谋划了一系列的有关社会制度、习俗、文化等全方位的革新方案: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亲九族,立九德。这些重大举措全都付诸实施,建立了社会正常秩序,加强了部落、部族间的联系和融洽,为国家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载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2)才学方面: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卓有成效地辅佐的尧、舜、禹三代君主,成为我国先秦史中一位深远影响的人物。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尧舜禹时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皋陶谋划,皋陶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部活动中所体现的光辉思想和伟大业绩,形成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体系,即皋陶文化。皋陶文化主导着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奠定起国家产生的基础。皋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圣火。皋陶,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皋陶文化的精髓,替天行道,惠民为本天人合一,天由人意勤政廉政,任人唯贤以德治国,五刑五用等思想观念,铸造了华夏民族之魂。皋陶文化为儒家所传,为儒家所承,从而发展为统治中国2000年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皋陶文化的核心是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国安邦之道。
(3)耿直方面:皋陶是舜、禹时期的司法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是中国神话中公正的法官。他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他的法治思想为后世的法制起了典范作用。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的法治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皋陶刑法是中国最早系统和制度化的刑法,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刑法开端。相传皋陶在尧舜时任掌管刑法的官,以正直著称。他执法严谨、公正,乃至天下无虐刑天下无冤狱。他注重教化,主张以法治辅助德治,希望最终实现社会上没有犯罪行为的大治局面。传说皋陶制定了我国一部《狱典》,《狱典》归纳了偷窃、抢劫、奸淫、杀人等多项犯罪的轻重,给予不同的量刑。
(4)冤屈情况:舜死,禹奉行严刑峻法,令皋陶修改刑律,皋陶不从,被谋害;另举刑官亦名皋陶,制定帝位家传之法,以及摘心、割鼻、挖眼、剥皮、腰斩、刖足之刑。大禹悦,准备传位于儿子启;可各部落首领依以往惯例,公举皋陶。皋陶不幸早死,又公举伯益,最后位传于伯益。启在父亲的支持下,十几年一直在养兵蓄锐,待羽翼丰满,遂以讨逆之名起兵,杀伯益以及推举者、家丁、百姓二十万人,夺得帝位。有扈氏反叛,亦被启镇压,又杀十万余人。自此,中国开始了"家天下"、人民受压迫屠戮的旧时代。
 2.英布
英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
(1)道德方面:为民灭秦。
(2)才学方面:英布是反秦名将,初属项梁,后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3)心理弱点:英布缺少政治抱负,立国之后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缺少谋略,按实力其实可以超越项羽,拿下全国,但却被实力逊于自己的刘邦利用。投靠刘邦之后,其实还有很多机会。英布之死,与其说是死于绯闻,不如说是死于猜疑。他怀疑手下让自己戴了绿帽子,而那个手下为求自保,便向朝廷出首,控告他谋反。当然,根子还在刘邦那里,那些异姓王无论功劳再大,为政再清,最终也要被解决。当刘邦发现英布要反叛之后,薛公分析,英布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可胜刘邦夺天下,中策则天下胜负难定,下策则刘邦可高枕无忧。薛公猜对了英布采取下策,因为他是骊山刑徒出身,缺乏政治抱负;经过奋斗已有王爵,肯定只图自保,不会为百姓以及子孙万代考虑。英布确实采取下策,内弟诱捕杀害。
(4)冤屈情况: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公元前196年被诱捕杀害。
3.饶虎臣
饶虎臣,字宗召,安徽宁国人。
(1)道德方面:饶虎臣为官一生,从政清廉,体念民瘼。任建康知府时,大雨弥旬,洪水泛滥,他大力推行荒政,调遣官吏深入赈灾,救活灾民数万人。他勤心庶务,厉行节约,蠲免苛捐杂税,使府库积金50余万两。在任福建转运判官时,鉴于农民负担沉重,同情农民疾苦,赋《劝农诗》8首教育农民,其一云:便幸田中尽是禾,纳官还债也无多,若能俭用家常足,免得登门更问他。
 (2)才学方面: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官将作主簿,差知徽州,升著作郎兼代理右司郎官。旋又调任兵部郎官兼代理左司郎官,特授左司郎中。后调司农少卿兼左司和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继调司农卿直龙图阁、福建转运判官,浙东提点刑狱。宝祐六年(1258)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暂通摄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开庆元年(1259),同知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
(3)耿直方面:饶虎臣虽为封建王朝的一位正直之士,却不为权臣所容,毕生清廉,身无余资,逝世后竟变卖生前朝中赐品作简要丧葬之需。
(4)冤屈情况:景定元年(1260),殿中侍御吏给予弹劾罢官,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德祐元年(1275)礼部侍郎王应麟、右史徐守仁奏请朝廷予以追复原官,以资政殿学士爵位辞官归居。
4.饶漱石
饶漱石(1903-1975),江西临川人。
(1)道德方面:在工作方面,他作风严谨,处事平稳,原则性非常强,对自己和部下都要求非常严格。他的个人生活十分简朴,是党内少有的清官,战争年代只有两套换洗衣服,与普通干部战士一样穿带补丁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从不搞特殊化,也不准他人搞特殊化。
(2)才学方面:饶漱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从青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是党内有老资历的人,刘少奇称他是优秀的青年革命家。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中央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3)耿直方面:他的原则性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对他的秩秘书警卫人员也从不照顾提拔,无论是在战争被捕期间,还是在文革坐监期间,都不出卖同志。他也不抽烟喝酒,别人看不出他是共产党的大官、大知识分子。
(4)心理弱点:他也不跳舞、不宴请任何人。他平时好读书,很少与任何人交往。
(5)冤屈情况:饶漱石,当代中国最具典型的悲剧人物。1954年被作为高饶反党集团主犯,受到批判。1955年3月被开除出党。1965年8月,因潘汉年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 1975年3月2病死于监狱。高饶事件后,饶漱石的战功被记在他人名下,他克已守法,从严要求自己被说是善于伪装;他承认自己犯有错误,但坚持自己没有和高岗结成反党联盟,又被说成拒不认罪;他费尽心机,竭尽全力肃尽了上海的敌特分子,却因此被认为犯有内奸”“反革命罪被判刑。1982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的红头文件。作为饶潘扬反革命集团的主犯潘汉年、扬帆先后平反昭雪,事实证明,这个反革命集团不存在。但饶漱石问题中央却没作复查结论。饶漱石,是故乡亲人永远心中的痛。他没有光宗耀祖,也不曾给乡亲们带来丁点好处,相反却总为他担惊受怕。至今乡亲们仍然心不平气不顺,颇受压抑。他们殷切地希望,党中央能对饶漱石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不相信,饶漱石会反党。他们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平了反,现在连林彪都能功是功、过是过,为什么对饶漱石就不能?历史必将会还事实真相。
 5.饶毅
饶毅, 1964年生,江西南昌人。
(1)道德方面:海归报国。
(2)才学方面:博士后,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饶毅是海内外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已经成就斐然,在美国学界也颇负盛名。
(3)耿直方面:饶毅在全职回国前,就多次对中国的教育科技问题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他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他经常在媒体上发声,曝一些科学界的内幕。包括对科学界浮躁、中国科研基金的分配体制、学术不端、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等,由此在中国科学界引起争议。饶毅清正刚毅、耿直无私,不随波逐流,颇为一些人所不喜欢。
(4)冤屈情况:2012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在初选阶段就遭淘汰出局。
 6.饶文尉
饶文蔚,重庆石柱县人,1967年1月生。
(1)道德方面:吃苦耐劳,富有责任感、同情心。
(2)才学方面:法学学士,经济学研究生,前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深的理论基础。善于协调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经济社会问题。
(3)耿直方面:性格坚强,敢写关于薄熙来的私人书信式文章,后被人以化名传至境外网络。
(4)冤屈情况:2008年7月16日被刑事拘留, 8月15被正式逮捕,同年11月18日,重庆第一中级法院秘密开庭审理,饶文蔚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及他并未经手且已经要求退回的一笔十万元款项的受贿罪而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饶文蔚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但重庆高院于2009年2月作出维持一审判决的终审判决。几年来,饶文蔚和他的家人不服判决坚持申诉,但一直不被受理。案子是薄熙来亲手批示的,直到薄熙来倒台后的近日才得以曝光。
上述关于饶氏共同文化心理特征的分析,应该符合较多饶氏民众的实际情况。或者说饶氏家族中具有这些心理特征的人明显比其他族的人要多。当然,我的观点也可能是以偏概全,甚至是胡说八道,但我的目的是在探讨。如果上述观点能够得到广泛认同,那可以证明不仅是元亮公饶氏世系,而且三沙饶氏世系都是英布的后代。
第四章 结论
前面的论述基本上解决了元亮公饶氏世系的渊源问题,三沙饶氏世系的渊源问题也得到了相当的进展,游离在饶氏世系外面的一部分尧氏也有待于考证。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现代社会非常有利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三沙饶氏世系和一部分尧氏的渊源问题都不是什么难题。但要完全弄清从英布到元亮公的历世辈分关系,完全弄清三沙饶氏世系历世祖先的真实辈分关系又难免太幻想化,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当前认为有必要做的,而且也有饶氏民众乐意自愿做的,就是DNA认证。但DNA认证的成本可能很高,样本的具体安排也要科学。
我认为,当前必要做的具体工作有如下几点:
1.推动和配合安徽省政府或六安市政府对英布墓进行身首合葬,并利用此机会抽取英布的DNA认证样本,前提条件是还能抽取英布的DNA认证样本。英布已经过世2200年,英布的两座古墓是否还残存一点遗骸还是个未知数。但建国以前六安市的英布墓建有亭子,遗骸的保存状况应该不错。
2.分别从元亮公和三沙饶氏世系的志愿者中抽取DNA认证样本进行比对。前提条件是,抽取DNA认证样本的志愿者必须是直系传世的,不能是外姓在中途继入的。进行这个认证可以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考证元亮公和三沙饶氏世系是不是英布的后代;二是考证三沙饶氏世系是不是元亮公的后代。当然,也有可能元亮公和三沙饶氏世系都不是英布的后代,因为在英布和元亮公之间可能还有祖先是从外姓继入的。
3.当前外姓的尧氏人口很少,只有五万多人,其中有一部分是明确与我们饶氏同源的。如果方便,我们饶氏也应该帮助他们考证一下他们的渊源,里面可能还有一部分是与我们同源的,甚至全部都是与我们同源的,只是祖先一时糊涂误改他姓了。
4.烦请赣北的饶氏民众和六安的饶氏民众再搜寻一下从元亮公一直上溯到皋陶的辈分资料,能搜到多少就多少,但不能胡编乱造。   
5.择时筹备两届饶氏鄱阳会议和六安会议,广泛深入地研究饶氏渊源问题,并安排就地遏祖。

       编后按:本文系广西容县饶锦荣先生的个人观点。关于饶氏起源之说,他主张主要为英布之说可能有一些偏颇,但本网站欢迎百家争鸣,积极讨论,对我们饶氏更好认识先祖来源是有帮助的。饶锦荣先生作为一名老师,业余时间能认真研读先祖谱系知识,并且积极写作、积极探讨,值得饶氏宗亲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学习。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