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外新闻

广外纪念饶彰风诞辰100周年

作者:记者/雷雨 实习生/李四方 通讯员/郝光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日期:2013/5/24 16:20:53

      

       南方日报讯 (记者/雷雨 实习生/李四方 通讯员/郝光)在90岁的广外老教工钟锋的记忆中,饶彰风说话细声细语,性格平易近人,个子不高、皮肤有点黝黑。但他却有着传奇而跌宕的一生。昨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纪念饶彰风同志诞辰100周年。

  统战能手

  1913年5月25日,饶彰风出生在广东省大埔县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从抗日战争开始,饶彰风就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等职,从事统战工作多年。

  在统一战线领域,饶彰风是统战能手,在统战工作中和他接触过的华侨都留下了“有事找彰风”的美谈。

  曾任南方日报首任社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1949年10月,饶彰风刚从香港回到广州,就被中共华南分局任命为南方日报社社长。同时,饶章风还兼任省新闻出版处处长,负责新闻出版系统的接管。

  筹建广外用人不问出处

  1965年饶彰风受中央委托,在广州筹建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并担任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和院长。

  “建校的时候,饶书记亲自领导大家在‘瘦狗岭’开荒,当时什么都没有,他亲自买进教学设备,和大家用镰刀、锄头建起了教学大楼。”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基建科科长钟锋这样回忆和饶彰风一起建校时的场景。

  创建广外,饶彰风以爱才著称,广外人评价他“救才不顾生死,用人不问出处”。据广外党委副书记陈建平回忆,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困苦情况下,饶彰风不仅动用香港的人脉资源买进当时少有的录音机,开始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听说”教学法;给每个教研室配备一名美术师,开创了“看图说话”国内首创的教学模式;从国外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师到广外教学。

  饶彰风曾说:“我想用三个大家不敢用的人。”那是三位摘帽“右派”,法语的陆振轩,英语的麦君素和宋文。在创校初期,他们任法语教研室、英语教研室的正副主任。在饶彰风心中,良知重于形势,人才重于风险,所以,人们称他“宛有鲁连风度”。在广外老教工看来,饶彰风看起来温和的外表下,其实是一副铮铮铁骨。

  1969年饶彰风被秘密押解到乐昌劳改场,1970年遭受迫害在乐昌监狱去世。1974年,饶彰风获平反。学校为他举行追悼会,当时自发来参加的人数不下1200人。

 

   资料链接:老同事忆饶彰风:忠贞为党 爱才至上

    1965年,饶彰风调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职期间,他坚持勤俭建校,身先士卒,惜才重才,敢人之不敢,开启广外建设第一个篇章。值此饶彰风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饶彰风书记当年的4位学校同事(郭振权、张化祥、李如新、曹早潘),走进饶彰风那段峥嵘岁月,追忆他那感人的事迹,触碰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专业、管理双肩挑
    1965年,饶彰风来到外国语学院,当时的学校只是一处荒凉的丘陵。从五月份到第二年文革,他仅仅在外国语学院呆了一年多,但是他却给众多同事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饶彰风刚来到学校时,属于“双肩挑”,也就是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兼任管理岗位职务。他凡事亲力亲为,就连当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吊挂牌匾时,他还亲自带领几个工作人员到校门监督。郭振权回忆道,“学校建成不久,周围交通不便,校门前有一段很长的路是要经过坟场,当时学校没有客车可以接送师生,十分不便,饶彰风因此到处奔波,找了好几个部门才搞到一辆客车。”说到这辆客车的命运,郭振权感慨说,“这辆车文革时被造反派砸光光了,粉身碎骨。”
    饶彰风在开学典礼上的第一次讲话,也是很多同事和他的第一次见面,他身上的那种老干部的气质和风格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饶彰风在几十年为党奋斗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郭振权回忆道,当时饶彰风在开学典礼上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专业,将来在外事战线上贡献力量。“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敢讲这些是不容易的。当时政治气氛很紧张,部队已经开始挥舞“红宝书”,也就是《毛主席语录》,所以一般都不敢这么公开地讲这些。”他惋惜地说,“要是没有文革十年,饶彰风也没有死,广外可以早起飞很多年。”
    对于这个开学典礼,李如新补充说,“当时招待了几十个省级领导和其他院校的领导,由于学校离市区很远,所以无法到饭馆吃饭,只能到学校饭堂吃饭,我记得当时是他自己掏腰包,不动用公款,其廉洁奉公精神可见一斑。”


“像佛爷一样慈祥”
    在提及饶彰风,四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一点,饶彰风是一个平易近人,毫无领导架子的人。郭振权说:“饶彰风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架子,宽容,像佛爷一样慈祥。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没有对学生或教职工发过脾气,这样的性格跟他长期从事统战工作有很大关系。”
    几位老同志都提到,饶彰风作风朴素,关心群众。郭振权讲了一个例子,“作为校党委书记,饶彰风配有专车,他每次进出学院,便总是沿途注意本院师生员工,一见到立即招呼他们上车。送他们回学校或者出广州。他的这种礼让,这种翩翩君子的风度,使学校师生都融化在他的热切关怀中,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在学校期间,饶彰风经常给全校师生作报告,他知识丰富,语言生动,内容多彩,学生老师都很爱听他讲话。郭振权回忆起饶彰风在学生军训毕业后发表的讲话,他着重讲了印尼事件,给师生讲述了苏哈托和苏加诺的关系,师生们都听得很认真。 


    救才不顾生死 用人不问出处
    作为一个长期开展统战工作的干部,饶彰风在识才用才方面自有其独到之处,在爱才救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振权老师给我们讲述了饶彰风的一段统战故事。
    1949年李济深参加第一次新政协会议,是饶彰风和杨奇把他从香港护送回来的。饶彰风先到香港跑马地(李济深住所)把李济深的行李装在车上,杨奇则开车到荷里活道参加当晚李济深的宴会,并避开国民党监视,从后门掩护李济深一同离开,到铜锣湾码头与饶彰风回合后,用小船连人带行李送到附近的苏联货船上,两人坐在码头看着货船离开,一直到天亮才回到住所。说完故事,郭振权一脸的佩服,他说,“饶彰风经历过很多次像这样艰险棘手的掩护任务,但每一次他都这样大胆负责地完成任务,他这种爱护人才的精神十分感人。”
    经历过统战工作的饶彰风,更加了解人才的重要性。对于用才,饶彰风不拘一格,只要对学校建设有用的人才,他都会接纳,并予以重视。当年,从其他学校毕业的老师必须重新回到学校继续进修,直到开学才能回校教学,而且会先分配到北外、上外,然后才轮到广外。郭振权开玩笑说,“只有烂的和贵的,看你怎么选择。”当时为了开办西语系,饶彰风甚至请了一位从秘鲁回来的农场职工,因为他会说西班牙语。
    李如新说:“饶书记在爱惜人才,拯救人才,培养人才上给我印象最深,记得当年为了开办西语系,饶书记招揽了一批‘老右派’知识分子来校执教,要知道,当时国家正在反右倾,许多知识分子都被扣上右倾的帽子,领导站错队很可能被拉下水,即使是已摘掉右派帽子,已正名的教授都还没人敢请。可是饶书记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更优质的外交人才毅然做出这个冒险的决定,可见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保护。可是这最终也成为他‘招降纳叛’的罪名。”
    曹早潘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当时宋文是‘老右派’,但是饶彰风爱护珍视人才,所以就把他任命为英文系副主任,类似的右派教师还有陆振轩、麦君素等教师。”
    说到重视人才,张化祥回忆说,“我还记得在开学典礼上,饶彰风敢于打破常态,邀请知识分子和老教师上台就坐和讲话。平时一般是请领导上去讲话,而他却请知识分子上去,这对这些知识分子是很大的尊重,在当时敏感时期是十分大胆的举动。”


    对党赤诚 任劳任怨
    饶彰风一生受到了两大磨难,一是50年代广东掀起了反地方主义风波,这位统战部部长被冤判降职,到连平县当县委副书记,二是60年代初的文化大革命,他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但这些折磨并没有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仍然默默无闻,忠心耿耿为党做事,为党着想。
    在谈到饶彰风的命运时,李如新用“悲凉”一词形容,“这样一个人格高尚,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党员领导干部,被两次残酷打倒,遭受不人道待遇,这样的人生悲剧只能用悲凉形容了。”
纪念饶彰风,了解他对于广外的贡献,让更多广外师生了解我们的首任院长,学习他的高风亮节,发扬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几位老师的真挚想法。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