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与历史文化

《饶氏祖居--白干地名考》

作者:江西-饶国平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日期:2013/5/24 15:26:00
《饶氏祖居--白干地名考
白干,作为饶氏重要的迁居地,在现存各地饶氏谱序中频现。从饶氏族谱和史料来看,饶氏五世祖怀英公之子信公唐未时任抚州,在帮危全讽在攻打抚州时立功建勋。909年危氏攻打洪州时,被吴国将领周本击败,信公难免其祸,携家人由“临川仙源”南迁至南城黄源。信公“思鄱阳祖地”改名“白干”。所以,白干名来自鄱阳饶氏旧居地。
信公迁南城约100年后,“元亮公”八世孙饶光辅撰《饶氏宗支图序》。饶光辅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年)蔡榜进士,他引用《诗经·小雅·斯干》首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来解释“干”字本义。估计这时已经不知道鄱阳白干具体地理位置,所以他也只能模糊地说:“鄱阳境内有水曰白干。”后迁于南城,亦号所居曰白干。又约200年后,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程钜夫在为《介冈饶氏谱序》时云:“信以先世在鄱阳白干,改黄源为白干,以示不忘祖先,白干即今之余干也。”
余干,古称干越,秦始置县,《元和郡县图志》上说:余干县,上。东至州一百里。汉余汗县,淮南王云“田于余汗”,是也。县因余汗之水为名,隋开皇九年去“水”存“干”,名曰余干。余干三国后属鄱阳郡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属饶州。所以在饶氏信公时代,是属于鄱阳郡的。若白干在余干县,说“鄱阳白干”是通的。那么余干县有“白干水”吗?翻遍余干县志也没有。回到饶光辅的思路,找“白干”得名来源文字本义为突破口。
干在商代甲骨文中作“¥”。也是盾的象形。戴侗《六书故》引蜀本《说文》云:“干,盾也。”干之谓,即来自善于制盾、用盾,故先人用为族名、国名。《荀子·劝学篇》:“干·越古国名”。西周初页(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干人立国于江西赣东北一带,国号干,史称干国。据史学家考据,干越族,干国主要活动区域在今余干县。余干县名来源于“余汗水”,汗通干,余干水是现在信江的古称。
所以饶氏族谱中的“白干”中的“干”字得名来源和“余干”得名应属同源。可奇怪的是,既然“干越”是并称的,现有“百越”一说却无“百干”之称。难道“白干”就是由“百干”同音异化而来?
现在鄱阳湖周边仍以白干为地名的有:江西省九江武宁县白干,江西省九江彭泽县白干,安徽省黄山黟县白干,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珀玕村,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珀玕乡。
在现地图上,彭泽白干旁边有地名为“白圩”有村名“百圩”。中国的地名,在历史的发展中,许多地名很值得玩味。《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江西三》中云:“(彭泽)大泊湖…湖东曰白干山,山皆白石。”显然,彭泽白干为原名,“白圩”“百圩村“为后面衍生地名。
上面解释了“白干”之干的得名来源,那么“白”又来源于哪呢?难道和“干越”族一样来自白族?
查《余干县志》上古地名,还真有“白家港”“雷家港”地名。鄱阳湖的出水口,湖港相通,水流紊乱。在余干北,鄱阳县境内有白口滩,白溪。《江西省志: 水利志》:(鄱阳)石梓埠以下无大支流,至蔡家湾于左岸乐安村有信江东大河注入。过乐安村,水向西北流,至白溪口与湖汊白溪相通。又北去至角山分为二支:一支西去转北至清洲湾,折西南出表恩入鄱阳湖;一支北流至姚公渡与昌江会合。乐安河、昌江会合后称为饶河。
白溪不远处有饶家河,尧家垄。但仍无发现“白干”地名,有所获的是发现“白沙”一古地名。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有记:白沙在府西。水路百二十里,沙白如雪。《史记 索引》:豫章东北二百里接番阳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湖,名白沙湖。白沙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又东南三十里地名武林,当闽越之京道。汉元鼎中,东越王余善使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既而武帝使杨仆出武林,王温舒出梅岭,下濑将军甲出白沙,以击东越,即此也。四库本《江西通志》卷四十一,《史记》索引:豫章接鄱阳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湖,名“白沙湖”。湖东南有“武阳亭”。
所以“白沙”是早在秦汉就得名,是历史悠久的古地名。而白沙湖是现南昌东北进贤与饶州路余干洲交界处。 “白干”得名会是“白沙”与“余干水”各取一字,泛指江湖交汇一片区域而得名吗?甚至是“白”与“余干水(信江)”交汇处吗?只能说有这种可能性。理论上可行,但仍证据不足。所以只好再去古籍中去寻找更多证据。
王安石有诗《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这是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大意是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邗沟”没有问题,好理解,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但对“白邗”的解释,就五花八门了,甚至有人说那是“邗城边上有白麻的地方”。上面说了“干”通“邗”,白邗,就是白干。若白邗解释为江西地名,那和诗"南北总关心"也对应。要不,扬州城何来南北说?
阴,古代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从现存地名来看,现在临川和东乡正在打口水仗,都在争王安石故里,但无论这个白干是指东乡白干还是指“鄱阳白干”,也不管王安石故乡是临川盐埠岭还是东乡县上池村瑶田,都在“临川白干(东乡白干)”的南面。白干阴,只能是指“白干水”的南面,不太可能是南城白干的北面,又按饶氏族谱饶光辅所记“鄱阳境内有水曰白干”,程矩夫“白干仍今余干”,这些都说明“白干水”确实存在?
若说王安石的“白邗”较为勉强,那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有诗《白干舖别傅用之主簿》:“我行忽百里,送客亦已空。傅子独眷眷,旦暮随此翁。谢之不肯去,瘦马冲北风。泥溅及马臆,霜飞逼裘茸。茅店得小语,慨然念年凶。不作儿女悲,道义相磨砻。我归亦何为,鱼鸟愁池笼。君乃台阁人,鸾凤仪笙镛。若耶遶青山,天禄摩苍穹。此别各努力,出处何必同。”直接出现地名“白干铺”。
 白干舖
陆游于淳熙六年(1179)十一月到任抚州,淳熙七年(1180)五月江西发生了严重灾荒。陆游因开仓救灾,被人弹颏,这年十一月下旬他奉召还朝离开抚州的时候,主簿傅用之送他,在白干铺这个地方告别的时候,他写下《白干舖别傅用之主簿》,这年是孝宗淳熙七年[1180]冬天,陆游56岁,自抚州返归途中。
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宋三平,张涛的论文《论两宋江西地区的交通及其影响》一文介绍。这个白干舖就是东乡白干。“自贵溪鸣山驿而西南,可至东乡白干铺。白干铺而西南,可至孔家、清源两驿。‘孔家、清源两驿俱在县北六十里,北接安仁界,宋置久废。’陆游诗中也提到“我行忽百里”,东乡县是在明代才立县,古属临川,应是指现在境内有“白干乡”
东乡县白干镇
现在江西省东乡县白干乡,也写作珀玕、珀干,白玕,位于东乡县北部,是三市(抚州、上饶、鹰潭)三县(东乡、余干、余江)交界之地
读史方舆纪要》云:(抚州府 东乡县)白玕镇县东四十五里。有巡司,为路出安仁之中道。旧有安东公馆,今废。关于“白干"的地名记载,在《胡氏族谱》也有记:先世居泰州(今江苏泰州市) ,始祖检阅公尚质,随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南渡居进贤县归仁乡,后徙居临川白干,六传至斗南,再迁余干邹店,胡氏"六世之下居余干焉"。至第九代日新,又徙余干梅溪。”“白干始祖胡十七,北宋徽宗时以明经登进士第,后以高宗南渡,落籍于江西临川白干。历四世至振宸,登宁宗嘉定七年进士第。第七世为希颜,宦游于两浙,累官至两浙盐运司同知。与南宋末名臣谢枋得相友善,宋末元兵南下,曾与枋得等人筹划举兵以匡宋室。”胡十七的第 10 世孙明代的余干胡伯广在原有旧谱的基础上,重新修辑族谱,叙其世系源流,说胡氏"盖自始居白干,传十有三世,凡四百年,而伟杰之材出于胡氏者不可胜数。“
东乡县在明正德年七年(1512年)始在临川县的孝岗地方才置县,因是临川东边的一个乡取名叫东乡。东乡白干又和余干相邻,所以,从胡氏迁移地点,“南渡居进贤县归仁乡,后徙居临川白干,六传至斗南,再迁余干邹店”“临川白干“显然不是南城白干,为东乡白干可能性大。
现东乡县白干乡附近有地名:畈背饶家、东饶、西饶。
南城白干
《读史方舆纪要》又云:(建昌府南城县)曾潭镇,府南七十里。旧有巡司。又岳口镇,在府西四十里,旧亦置巡司,明万历中革。又白旴镇,在府东八十里,万历八年,增设巡司。九年,肇置公馆,为其溪通道。又改泸州巡司为洑牛巡司,置于府东北。今仍旧。《志》云:府北有梁安峡,接临川县界,地险隘,为郡之水口。府东北有韩婆寨,接金溪县界。府南六十里为都军铺,即危全讽起兵处。皆昔时戍守要地也。
这里要特别特别说明,在中华书局版是这样写的:“……又白旴镇,在府北八十里,万历八年,九年改置,又设泸溪巡司……”,”府东”变成了”府北”,“泸溪”变成了“其溪”。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古代活字印刷,对“于”“干”容易出错,造成“旴”、“盱”、“ 旰”不分,“玕”、“圩”、“干”不分。
从泸溪等字面来看,这里应该是原意是要指现南城县沙洲镇的“南城白干”,但显然与东乡白干搅混一起。但《读史方舆纪要》又一段文字更有价值:(建昌府泸溪县)○彭郎寨(在县南,接福建光泽县界。相传有彭三郎者聚兵于此。相近又有岭村寨。皆宋时故址。又白玕公馆10,距县治八十里,取道府城,为适中之地)。校勘记10:又有白玕公館「白玕」,底本原作「汗」,今據職本改。本書同卷東鄉縣下有白玕鎮,可證。
这个《读史方舆纪要》校勘显然有误,把“南城白干”(现沙洲镇白干)误以为是“东乡白干”,从地图上看,资溪县(泸溪县为江西省资溪县的旧称)在抚州市东和南城白干交界,东乡县在抚州市东北,二地相差近百公里。且无界相邻。但“底本原作‘汗’”,不正说明“白干之干”,和“余干之干”同源于“余汗水”吗?也许旧籍“白汗”本就是对的?白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多种写法:白汗-白干-白-,且还可能因古籍印刷原因,延生出“白于”“白”“白圩”“ 珀干“等名来。
《南城县志》 1991 - 499 页:珀,位于塘家东偏北 0.5 公里,黄资公路以南,居芦河冲积平原,系沙洲、珀两村村委会驻地。主要街道南北走向,水泥 ... 由于地处南城、金溪、资溪三县边界地区,且交通便利,黄脚、珀两镇集市贸易繁荣,每晨当圩,并有定期庙会。南城白干为饶氏四世祖信公“改黄源为白干”所在地。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江西乡镇志》, 第 1 卷,1996 -359 页出现一个新版本:1970 年划出复称珀玕公社, 1983 年更名为沙洲公社, 1984 年改公社为乡。沙洲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集镇。北宋初期,这里曾是树竹参天,荆棘丛生的"白竹窠" ,在开垦过程中,掘出一块硕大的"琥珀" ,认为此乃吉祥之兆,而取名珀玕。个人觉得这种解释比较勉强,因为许多古籍仍写作“白干”, 珀玕只是雅化名
非常有意思的是,东乡白干和南城白干有非常许多共同点,都有饶氏居住,都是三县交界,都有古代驿道。难道仅是巧合吗?或许东乡白干和南城一样,也只是一个南迁中转点?因其位置与余干邻,与信江近,也或者是古“白干”的一部分?
上面介绍了“白干”得名的理论来源。吴灭干后,干族集中到现鄱阳湖地区(当时还是陆地),和越族接境,称“百干”“百越”,又或是因“余干水”和“白沙”交汇于鄱阳湖而得名。有了这个大至范围,那要更多的证据。
又饶道增提供的《福建省建瓯巧溪饶氏族谱》 元亮公:以本公后世,各处家庙及族谱都以元亮为一世始祖。一世 元亮公:讳素字惟寅仕唐德宗朝官至浙东安抚…汶分迁金陵祖。泗分迁福建祖。汝分迁饶洲鄱阳祖。
摊开古籍地名册、饶氏族谱、和现代地图,竟然如此高度重合。
 
上图见【同治】《馀干县志》绘图 P13
在现存饶氏族谱上,记录饶氏在鄱阳的资料不多。而且许多世系混乱,在这里我先提出一个理论:而且在已经发现的族谱中,许多并没有“元亮公”,即使是在饶光辅所写的《宗支图序》,因为图已失现只存序,文中也没有提“元亮公”,姓氏是族群生存,所以,许多错误是因为为了和“一世祖”元亮公对接上,但世系可能会因后人接错而导致笑话,但单个词条却可能是真实的,只是被移花接木罢了。从中取证还是有价值的。
《介冈饶氏十一修谱》所列十三世,除六世和十二世葬团林山外,其他公均葬“北林山”。后接“抚州仙原乡世系”以“汉宁公”儿子“植翁公”为一世至十世“钦公”止,“进贤县介冈”一世为“竦公”。第一世:俨彻公(儼徹),官名浩,魏朝光祿大夫,魏咸熙甲申年生,夫人李氏,咸熙乙酉年生 殁 合葬北林山西向……第六世 德公 字 泰始戊申年生,娶万氏,泰始丁未年生,殁 合葬团(團)林山…十二世,庆公(慶公):字 嗣圣乙酉年生,娶管氏,嗣圣丙戊年生,殁葬团林山,子一,汉宁。
又《广昌冠裳饶氏族谱》引用南城历山介绍鄱阳世系记:“绩公----饶州鄱阳之祖也。娶程氏,并葬鄱阳湖诸暨山左,生子娥。”
查遍史料,鄱阳无诸暨山,诸暨山在浙江,远在千里,但现在余干县大溪有“野猪嘴”地名,和“野猪沟港”,“ 诸暨”是否雅化名?“野猪嘴”为内湖西岸,东北是康山下方是大塘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广昌冠裳饶氏族谱》又云:元兴----仕晋,授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娶王氏,赠夫人,并葬白干东洽山。生子崇范,公居饶州鄱阳,瓜(左有三点水)自平阳下江南迁抚州汝川。娶章氏,生子利用,公居抚州,家富敌国,旌表尚○,名宗刘孟坚以妹妻之,并葬石港山虎形。生子枚举,娶汤氏,并葬黄土岗,生子蒸公,以后失考。
余干有东山,旧有“东山书院”,“东洽山”这条纪录是说元亮公哥哥那支的,后文中的饶利用,正史有记,在《江西通志》卷17 科举:饶利用 ,宋景德二年乙巳(1005年)李迪榜 进士 新干人。这个新干极可能是余干误写。刘孟坚正史无传,但他的墓志在近年考古发现,为北宋天年间人(1023-1032),又因世系后有“洽公”所以这条 “东洽山”极可能抄错,原应为“东山”。
《广昌冠裳饶氏族谱》又云“娥公----名昂,又名琼初。封骁勇将军。殁葬鄱阳湖康山首上,有碑存世,为神立祠,土人祀之。娶何氏,生子仲衍。”
这个娥公,是否真为饶娥资料乱套这里先且不论,但却明确的记录了他“殁葬鄱阳湖康山首上”。
康山,抗浪山,又名康郎山,在江西省鄱阳湖最南端,余干水(信江)入湖口。康山在明代后叫“康郎山”, 元末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于鄱阳湖时,曾道:“糠粮山、糠粮山,猪(朱)有糠吃,人有粮吃,在此能生存、能发展,夺取天下指日可待,此天以宝地助大帅也!”朱取胜后,在此建忠臣庙,祀死难忠臣韩成等36人。而饶氏家谱中仍作“康山首”而不是“康郎山”,说明这是明代以前就有的纪录。
又饶火星编撰的《饶氏族谱》烈公,字伯彦,号英父,以材举世,升授黄门待郎。妣范氏,封淑人,生三子:云玉、官玉、会玉。四十七世云玉公,烈公长子,居法清巷。生一子:洽公迁居福建邵武龙门。 四十七世官玉公,烈公次子,居溢清巷。生三子,迁居石头巷口大塘,后裔又分迁南昌进贤润陂(现进贤润陂镇)。
现余干县有石口镇,野猪嘴就在它西南,下面就是大塘乡。在许多饶氏族谱上,润陂也曾写作“烈公后裔迁东乡润陂”,事实上它位于进贤、东乡、余干三县交界处,有润溪湖。润溪唐代称越溪,是为纪念唐代抚州任刺史戴叔伦而改名。
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他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在抚州人民心中地位极高,“历数清官,唐有戴公,宋有包公。”
戴叔伦与饶氏从北方迁住江西的路线相近。事实上余干东也是鄱阳湖最南端,古代从鄱阳湖水路进入江西南方的唯一通道。至此,“鄱阳白干”大致位置确定:余干西与鄱阳湖交界的范围。“团林册、诸暨(猪嘴)、东洽山(东山)、康山、石头巷口(石口镇)、大塘、润陂”这些在饶氏族谱上所记鄱阳世系所记的古地名都出现在这。显然可以下结论了。
查地图,在现信江北,昌万公路北侧,有地名“江西省上饶余干县北岗袁家,北岗朱家”,它的地位位置正处于上述饶氏谱谱中所记地名的中间,难道“北岗”是因“白干”同音异化而来?联想“临川介冈”演化成现在的“黄马界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又略显证据不足。在此,也只能抛砖引玉,希望以后获得更多的证据。
饶国平,2013-05-24于南昌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