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乡村医生的守望

作者: 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浏览次数: 日期:2013/5/9 13:35:33
  
 相片:饶耕贤与儿子在看病
   3月1日,三明市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村卫生所医生饶耕贤忙碌不停,近来忽高忽低的气温,让当地不少孩子患上了感冒;而在溪口镇高圳村,村医罗丽英的诊所里却没有任何病人,她只能靠上网来打发时间。同样都是乡村医生,为何境况迥异?近日,记者对老区建宁的乡村医生展开一番调查。

  老饶父子很忙

  63岁的村医饶耕贤已经退居二线了,在去年,他把诊所的经营事务全部移交给了儿子,自己只是在诊所里帮帮忙,儿子则每月给他发工资。

  饶耕贤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前后干了44年。说起早年的情形,他用6个字来形容:“一根针,一把草。”针灸和草药是当时乡村医生的主要治疗手段,听诊器、体温计和药箱,是乡村医生的“三宝”,而药箱里的药品通常不过十来种。

  饶耕贤家里四兄弟,日子一直过得很艰辛。饶耕贤说,人生中最风光的时代,就是现在,“药品齐全,设备也多,政府还发给补助和津贴。”

  从2005年起,建宁县开始对全县乡村医生发放村医补助,每月60元。从2009年起,又上涨到100元。从2010年起,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医,再按照工作量的多少,每年发给2000多元到8000多元不等的津贴。仅去年,饶耕贤两父子领到的村医补助和公共卫生服务津贴,就有6699元。

  饶耕贤的诊所设在家里一楼,药房、处置室、病房一应俱全。早在2004年盖新房时,饶耕贤就把这些全都规划好了,算是村级诊所标准化建设的雏形。第二年,三明市各县卫生局的代表还到他家开过现场会。

  饶耕贤所在的修竹村是个大村,户籍人口2700多人,再加上邻近的垄源村和企业的工人,这个诊所所覆盖的总人口达3000多人。由于人口多,病人多,加上诊所药房药品齐全,一年下来,饶耕贤诊所的收入约七八万元。

  去年开始,饶耕贤学医的儿子接管诊所后,饶耕贤的实践经验,加上儿子的医学理论,更是让村民们深感信任。尽管实行新农合后,村里有些病人开始流向镇卫生院,好在对饶耕贤的收入影响不大。眼下,饶耕贤甚至希望,能为诊所配备简单的生化检测设备,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我的收入增加了,但普通群众也有好消息。”饶耕贤说,从今年开始,村民到诊所看病,新农合也能报销了,今年还要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其中的差价部分,由政府补贴。

 
 落寞的罗丽英

  
    和饶耕贤相比,溪口镇高圳村村医罗丽英的日子,显得落寞、清苦得多。

  罗丽英卫校一毕业就成为乡村医生,后来还自费参加卫校的进修培训。但她一年的收入,加上村医补助和公共卫生服务津贴,还不足2万元。

  “人口少是主要原因。”罗丽英解释说,高圳村户籍人口1800多人,但有近300人在外务工经商,加上村里的小学被撤点并校,不少家庭都出现了由老人带着孩子在县城租房陪书的新情况。“而孩子和老人,才是诊所最主要的病人,毕竟,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患上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的概率要大一些。”

  同时,高圳村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天天有公交车来往,因此,常常又有一部分病人流向县城。对此,罗丽英也只能摇头苦笑了,因为,这样的情况,在许多村庄都已经出现,并非个例。

  和罗丽英相比,里心镇里心村村医周世杰的感受还要更加复杂些。

  周世杰1984年就已经是村里的卫生员了。1991年,根据省市要求,建宁县对乡镇所在地的诊所进行合并,周世杰进入镇卫生院工作。

  当时,周世杰还挺兴奋:“毕竟,从一个农民,转变为国家干部,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时间一晃就是十年,周世杰却一直没有进入卫生院的编制。

  十年中,周世杰在门诊看过病,在药房抓过药,但身份一直都是临时工。2002年,周世杰从卫生院辞职时,他一个月工资只有700元,而他当乡村医生一个月可赚1500元。

  “倒不是嫌钱少,只是身份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周世杰说,和他同一批因并所进入卫生院工作的临时工,相当一部分人现在已辞职重操旧业了。

  也有坚守下来的,今年9月就退休的阮兆仁,1985年从乡村医生转为防疫专干,一直都是里心镇卫生院的临时工,现在每月实领的工资只有1700多元。

  “民办教师都可以转正,为什么乡村医生不行呢?”阮兆仁说,乡村医生虽然从医,但也是农民,医疗风险要自己承担,养老要靠子女,大伙儿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有些堵。

 
 离不开的村医

  
据建宁县卫生局统计,建宁全县92个建制村共有注册乡村医生239名,虽说数量不少,但提到具体情况却让卫生主管部门乐不起来。

  “年纪偏大,学历偏低,后继乏人。”建宁县卫生局副局长袁爱萍总结出乡村医生的三个特点。

  据了解,建宁县乡村医生中,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68岁,此外,50岁至60岁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些乡村医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由各村推荐选送,经过培训上岗的,大专的只有1人,中专毕业的也不超过10人。有些村子,由于村医改行,或是老一辈村医去世,现在没有村医。

  均口镇卫生院院长柯建福介绍说,均口镇芰坑村900多人口,由于村医改行,村民们看病只能跑到几公里外的邻村去。村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只能由邻村的村医代为承担。

  袁爱萍分析说,经济待遇不高,加上不是事业编制,使许多学医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乡村医生这项工作,如果再不加强村医人才培养,最多十年,建宁县许多村庄都将没有乡村医生了。

  “且不说以后,就是现在,就有让人棘手的事。”袁爱萍说,在马上要推开的村级门诊统筹报销和基本药品“零差率”改革中,都需要用到电脑,如何让这些上了年纪的老村医熟悉并掌握电脑运用,就让人十分头疼。

  和卫生局领导考虑的宏观层面不同,乡村医生考虑的是自身经济利益。
采访中,不少乡村医生都提出,希望能够帮助解决今后的养老问题。饶耕贤说,如果身体不错,还能看病,自然还有收入,但如果看不了病了,60岁以后,每个月也就只能领55元的基础养老金。

  相对于稍微年轻一点的乡村医生,他们都是以农民身份参加新农保,每年的保险金都是自掏腰包。

  “我们希望政府能对村医的养老问题进行研究。”周世杰说,在村级卫生诊所里,村医往往是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多项工作一肩挑,再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十分繁重,但收入却相差很多,因此,大家都为今后的养老而发愁。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