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饶氏文化

建瓯饶氏悠久传承的闹元宵“拔烛桥”风俗

作者:饶启活、饶道增、饶贤盛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日期:2020/3/25 21:19:23

 建瓯市吉阳镇巧溪村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其中明末饶氏始祖庚公迁居此地开基也有500多年,在清康熙朝以后,不仅人口骤增,且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走向欣欣向荣兴旺的局面,先后涌现有文武官员、太学生等50多名,给当地创造了许许多辉煌的历史,同时也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有宋大儒双峰祠、节孝坊、郭岩妙应庵、青砖灰瓦古民居群等,而且还有正月十五拔烛桥闹元宵、七月十七齐天大圣节、烧塔、民间谚语等。其中拔烛桥闹元宵为本村最具特色的民间风俗活动。

据传这一风俗自雍正末年开始,最初是部分人参与,后来逐步发展为全村青壮年参与,规模越来越大。

所谓“拔烛桥”,就是用一条条相同长度规格的木板条(即烛桥牌)一节一节连起来,形似长龙状,每节烛桥牌安上3个彩色灯笼,每人用手提起约胸高,彩色长龙村周村中大街小巷游行,彩龙的前后配有锣鼓队、乐队等,甚是壮观热闹。  

具体做法是:每年元宵节来临之际,即正月十三至十五晚上,全村每家每户都会派一名青壮年参加,且提前几天自制好烛桥牌。每人一节,木板长约2米,宽约20公分,中间装上红、黄、绿色纸灯笼各一个,为了好看,许多村民另在烛桥牌上插上鲜艳茂叶的杨梅枝,再用甘蔗的尾部削成一个个杨梅状,染成红色插在枝头上,就象真实成熟的杨梅挂满枝头;有的村民还精心制作各种大小不等的纸风车挂在竹枝上插在烛桥牌上,各人喜欢,各具特色。烛桥牌的首节称“烛桥头”,一般由上一年新结婚生男孩(添丁户)的青壮年来执掌。烛桥头比较讲究美观霸气,其木板条钉成十字形,比一般的烛桥牌多三个彩色灯笼,同时配有挂满杨梅的枝叶、纸风车等,形酷龙头状。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将制作好的烛桥牌扛到村尾,从“大奶庙”殿前开始一个接着一个连接起来,点亮灯笼,全部连接起来约一百多牌,三百多米长。烛桥接好后,前头和后头各配有一支预先训练有素的锣鼓队,烛桥尾有二抬花轿,轿里分别坐着一尊“大奶菩萨”,每抬花轿由二位头年结婚的青壮年用竹杆肩抬着,花轿前面是两人抬着一大盆燃烧并散发着芳香气味的香炉盆,在此前面是四人举着四块紫红色大牌子,每块牌上分别有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迴避”、“肃静”、“出入”、“平安”。

连接好冗长的彩色烛桥牌随着热闹的鞭炮声锣鼓声响起,首先在村庄四周缓缓游去,然后依次穿过大街小巷,再到村内去街道、小溪两边及村中六座跨溪桥游行,彩色长龙有时呈“8”字形,有时呈“S”形、有时呈“O”形,加上小溪水面倒映,甚是美丽壮观。烛桥牌所经村民家门口,村民均会在自家厅堂点亮红蜡烛,燃放鞭炮迎接。有的在门口或桥上燃放烟花炮烛,锣鼓声、烟花炮烛声,村民观赏呐喊声响成一片,整个村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令人难忘。

综观“拔烛桥”过程,就像是“大奶菩萨”在驱蛇(邪),其寓意为菩萨驱邪赶鬼,消灾除害,庇佑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平安健康、人丁财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村村民对这一历史遗留风俗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且增添了一些新的娱乐内容和乐趣。比如当烛桥牌拔到自家门前或桥上时,有的村民燃放大型烟花炮烛;女士们勇敢地参与出来,打破了历史上只有男士参加的习惯。本村腰鼓队、女子乐队也自愿加入到拔烛桥的前后,增加了喜气热闹的气氛。村两委成员还派员维持秩序,周村村民及亲朋好友也纷纷慕名而来,大家在观赏的同时,都纷纷拿起手机、相机不停地窜前跃后地拍摄,将这一难得的壮观活动风俗图片发给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分享,让这一风俗情景永留在心中。

往年巧溪饶氏拔烛桥情景

往年巧溪饶氏拔烛桥情景

往年巧溪饶氏拔烛桥情景

 

(撰稿:饶启活、饶道增,相片提供:饶贵水等)

 

在吉阳镇张坑村,每家每户都备有一种玩具:一条三尺六寸长,五寸宽的木板。木一板的两头,分别有两个圆洞,其中一头洞里隼上一个三尺长的圆棍子,用作把手和插到别人的板洞中去,起连接作用;木板的中间绑着一个灯笼或马灯。灯笼各式各样,这种玩具叫烛桥节。只要各家各户拿出来,把自家木板把手,插到别人家的木板洞里,就形成一条很长,又可以转弯的烛桥龙。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不论天晴下雨,张坑饶家人都会拿出烛桥节,拼装起一条长长的烛桥龙。各家各户烛桥节上的蜡烛、煤油自己出,到村指定的地点集合拼桥。点亮灯笼和马灯,每节一人,用肩扛或用手举着烛桥节,先到村里,后到村外的村头庙、风水桥、土地庙、杏花寺游一圈,一般需两个小时以上时间。

别看拔烛桥简单,但传统上有各种律规。首先,大家要一起集中到一块较大晒谷场上,按张坑五房头抽签一二三四五号,各号把本房头的人家烛桥节拼好,再由签号顺序连接五房。先把烛桥按圆形盘在场上,点亮灯笼和马灯。然后由指挥人说上一段偈,俗话叫“唱诗",这古传的唱诗,大概意思是:愿天风调雨顺,愿地百业兴旺,愿人安康幸福,愿社会平安等。说完偈后,指挥人会为第一烛桥节挂上一个像征龙头的画(后改为"上天赐福”字。一切准备得当,指挥人点上香烛,放完炮后,叫声“跃起",大家同时举起烛桥节,由指挥从"巽位"(东南方向)走出。

前头有三个人,一为指挥,压步,不让前面的人跑得太快,累死后面人,二是背鞭炮的人,三是放鞭炮的人。

烛桥后面是跟着锣鼓班,卖劲地敲锣打鼓,常常每年都要敲破一面大锣。再后面就是跟着大喊大叫的男女小孩子。

烛桥经过各家各户时,各家都要放鞭炮接福,有的人家还会包个红包给桥队,指挥收到红包后要讲"给你送福”。

烛桥在村里游一圈后,出村外,先到村头庙,烛龙停在庙外,先由指挥到庙里点完香烛,上供后,烛桥由庙门右侧进,在庙堂中转一圈后,从门左边出庙。

接着烛桥到村尾风水桥,也是先停在桥外,由指挥先进桥,给张三丰(玄武帝)上完香烛供品后,烛龙过桥,到土地公庙前停下,因土地庙太小,烛龙只停在庙外,由指挥等三人,进庙敬过香烛,放过鞭炮后,引烛桥到两里外的杏花寺。

到了杏花寺,烛桥一样先停在寺外,由指挥等三人,进寺敬过佛,捐过钱,放过鞭炮后,烛龙由寺门右边进,在堂中转三圈,从寺门左边出,然后打道回村。

到村后,还是要回到原来出发场所,还必须从巽位进。大家走到场中,把烛龙盘停,把锣鼓停下。然后指挥会公布收红包多少,钱多少,给寺里捐了多少,扣除买鞭炮和香烛钱,还余多少,待来年开支用。然后才拆龙各自回家。

别看活动简单,每一步都不能搞错。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后,一切从简,只有热闹二字,唱诗和巽进巽出都省略。进庙寺也只是走一趟而已,五房参不参加,也无所谓,其中有一房仅剩下两户,他们不去参加,也不强求。

 

(撰稿:饶贤盛)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