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族人纪事

洪雅残疾艺人饶林森 执着坚守抒情怀

作者:余毅 朱小根 来源:四川在线 浏览次数: 日期:2016/11/24 23:13:52

四川在线眉山讯(余毅 特约记者 朱小根) 柳江古镇,杨村河、花溪河柔情地拥镇而过,川西风情吊脚楼、中西合璧曾家园等特色景观让古镇韵味十足。一位巧通书法、素描、雕刻和古建筑花式屋脊建造等艺术门类的残疾民间艺人,则让古镇多了几分传奇。

  11月16日,记者在柳江古镇杨村河边见到了这位民间艺人饶林森,立刻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工匠精神”。

  【一技一长 匠心在手中】

  63岁的饶林森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做过漆工、木工、拣过屋脊。

  “做漆工,首先就要学会传统的土漆熬制。”饶林森说,那时候用的都是土漆,需要自己割漆、熬漆。饶林森说,柳江古镇的玉屏山上就有漆树,每年的夏至到寒露之间,用特制的弯刀将漆树割破,便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浆汁,称为生漆或土漆。割漆之后要加桐油进行熬制,由于没有师傅教授经验,凭借民间熬漆的传说,饶林森第一次熬制时,摸索尝试了50多次才成功。

  熬制一次土漆要花费四五十分钟,最佳温度在27℃——28℃之间,没有温度计,只能靠眼力、凭触觉。一根干稻草放进去,温度不够稻草也不动声色,温度稍高它立刻翻脸冒烟,只有它心平气和变成深枇杷色才是刚刚好。而这,关键往往就在两三秒钟之间。

  “学做土漆,几乎人人都要经历‘过敏’这关。”饶林森说,过敏的时候全身发红发痒,但是仍然必须每天出工,不然一段时间不碰土漆,再来还是要过敏。随着技艺的提高,饶林森也成为了土漆师傅。可由于土漆从采集到施工都是异常艰苦的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十分辛苦。生漆虽然使人过敏,但生漆是纯天然产品,干燥后对人体绝无任何伤害。生漆的使用历史悠久,我国出土的汉代用来装食物的器皿基本都是生漆制作。70年代初,还有不少家庭使用生漆家具,但从90年代开始,随着家具行业出现的各种涂料产品越来越多,不少家具还采用各种装饰面板贴面,生漆家具已经变得近乎绝迹。

  说到这里,饶林森有些落寞,可聊起古典建筑花式屋脊,他的神情又变得生动起来。饶林森说,屋脊代表着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代表着未来的梦想。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屋脊头的装饰设计就格外重视,不仅其装饰的各种形态和图案要美观大方,还要彰显其一定的人文内涵。

  “横向中间起脊,先用瓦面依次错开压起来,再用砂石、水泥抹合粘连,然后在瓦上筑小瓦脊,摆出各种图案。”饶林森说,屋脊装饰有着许多形式,从听年长的人讲述、自己摸索,他掌握了大鹏展翅、红火辣椒花等几十种花式屋脊建造方法。这些花式屋脊,有的气贯长虹、威风凛凛,有的精致美观、寓意吉祥,颇受大家欢迎。柳江古镇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古建筑花式屋脊都出自于林森之手,闻名遐迩的曾家园屋脊复古维修,饶林森组织徒弟亲自参与,大显身手,复古维修毫无痕迹,非常成功,经历了“5.12”和“4.20”地震之考验,瓦片纹丝不动,稳稳当当。

  【一笔一刀 艺术绘人生】

  除了是大家口口相传的出色工匠,饶林森还是洪雅有名的艺术家。他不仅会书写楷、行、草、篆、隶、魏碑、北魏等12种字体,深得书法艺术同行的高度赞许;还以高难度的秦篆印章雕刻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眼球。当然,饶林森的钢笔画创作也是让人倾慕不已。

  饶林森儿时便喜欢雕刻,一把“小鱼刀(旧时用于削铅笔、手工裁切的鱼形状小刀)”握在手,他就能刻出小动物、人物等图案。没有好的雕刻材料不要紧,河床冲刷出来的木头、木桩,家里的枇杷树干等都能让他取材。随着年纪增长,饶林森也从最初的随意雕刻转为篆刻。饶林森并未体系学习篆刻的,全凭着那股干劲自学。从篆刻的字形、章法到技艺,饶林森逐渐积累了专业的篆刻知识。“篆刻是一门需要广积累的艺术,需要学习书法特征,学习文字的美学等等。其中字体的章法是基础,没有章法上的领悟,你刻再多也是乱画。”饶林森说,为了弄懂每个篆体文字的出处和字形,他购置了大量的篆刻书籍。

  说着,饶林森打开桌上的一个匣子,里面是几把打磨得十分光滑锋利的刻刀,一堆青田石和一些篆刻作品。篆刻作品固然精美,但创作过程着实磨人。篆刻的时候只要稍不留神,刻石头的小刀一滑出去,手上就是一道口子。“有时候为一枚印章的构思布局,就要花去几天时间。”饶林森告诉记者,为了做出最满意的作品,自己稍不满意就会磨掉两三次重来。因此,别人评价饶林森的作品字体笔力秀劲、刀刀精准、恰到好处,每一颗印章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精品。

  除了这些印章宝贝,饶林森还捧出了一本写生集。翻开画册,他笑眯眯地介绍每一幅画:“这是曾家园,这是柳江大桥,这是‘夫妻树’……”这些都是饶林森用钢笔画记录下的柳江。一幅幅画面中线条刚劲流畅、细密紧凑,一页页翻过去,让人仿佛重游了一遍美丽的柳江。

  画画也是饶林森从小喜爱的。他平时话不多,但是一双不大的眼睛特别会观察。同学们在操场上嬉戏打闹,院子里的小狗在阳光下打盹儿……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他都喜欢记录下来。后来忙于生计,画画也是断断续续。今年6月,看到很多人到柳江避暑游玩,用相机记录下这里的风景,饶林森则另辟蹊径,想到用钢笔画的形式来记录柳江的迷人之处。

  “看着那些古树、流水、人家,都激起我心中对家乡的热爱。如果能把这样鲜活的柳江风情画下来,就太好了。”饶林森生于柳江,长于柳江,几十年的乡情,已形成了一个不解的“柳江情结”。于是,饶林森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钢笔画的创作上。一幅钢笔画少则由上万根线条、多则几十万根线条巧妙重叠组合而成,非常费时费力。有时搬把椅子坐在离家不远处画柳江大桥,有时骑自行车到乡村写生,一站就是半天,小腿酸痛甚至站肿也是有的。这对一位花甲老人既是艺术技巧的考验,也是意志的考验。

  【一生一梦 扬传统文化】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功有巧”。《考工记》中简单的四句话,生动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饶林森的毕生梦想便是传承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古典建筑花式屋脊建造方面我从业几十年也带了不少徒弟,但是现在还在从事这行的几乎没有。”说到技艺的传承,饶林森无奈摇头,“现在干我们这行收入不高,还特别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收入低、干活累、年轻人不愿意学,和不少传统技艺相似,修古建、手工雕刻等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困境。

  80年代初,饶林森成立了“洪雅县柳江御桥印社”,从事雕刻经营服务。后来,由于电脑慢慢普及,手工雕刻生意惨淡,不得关闭铺面。“电脑刻章很快,却千篇一律。”饶林森说,像电脑刻章代替人工刻章一样,当下科技生产代替了不少手工制作,但是成果往往缺少大自然的灵气。在他看来,纯手工的东西浸润了工匠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点缀了人们的生活,唤起对美的追求,不能被替代的。更何况,这些手工技艺都是宝贵的传统文化。

  尽管饶林森早年为求生计落下左手残疾,但他对传统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现在,他最大的心愿便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为此,饶林森近年来培养了一些青少年学习书画、雕刻,其中不乏一些天赋很高的艺术苗子,正在他一手一脚的指导下逐步成长。他说,这需要耐得住寂寞。“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也为自己积累了文化底蕴。”饶林森认为,“传播传统艺术的火种‘道阻且长’,但不能让它熄灭。现在,我们培养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工匠,而是附着工匠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传承人。”

  “我现在63岁,身体也还健康,希望能通过更多方式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饶林森表示,实施“文化立市”的眉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断加大,民间传统技艺逐渐回温,这给了自己发挥余热的信心。他曾参加过相关的非遗展示活动,竹编、木雕、剪纸、陶艺等非遗传承人现场与市民分享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传统艺术的创作技法,为爱好民间艺术的市民和民间艺术家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饶林森也萌生了在柳江古镇成立工作室的想法,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更多人来感受、了解工匠精神、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要期待融入用心、专心、耐心及精心、细心和恒心,为柳江古镇的旅游文化建设和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发扬发挥自己的力量。”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