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饶氏概况 > 饶氏文化

传说缭绕的均峰寺

作者:绿 笙 来源:三明日报 浏览次数: 日期:2015/9/8 9:09:14

是历史里的传说,还是传说中的历史。

  公元1274年,当一代名相文天祥护送着南宋小朝廷的皇帝途经均峰山地界时,刚正不阿的良臣心中萦绕着忧患意识。此前,在将乐县中和里鱼林村,皇帝御轿的轿帘居然被一股无名大风突然卷走,幸好识得礼数的村民将轿帘寻回,君臣好是虚惊了一场。御帘失而复得,让奔命路上的皇上长舒了一口气,也被鱼林村村民忠君爱国之美德感动,当即赐“鱼林村为御帘”。由此,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山野小村有了一个在宋朝历史里可以写上一笔的名字——御帘村。文天祥感于此地人的忠义,亦作诗:“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帘幕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恩荣。”此刻,行进于均峰山下,炎炎夏日里亡命奔波的队伍已是人困马乏,一丝忧郁不由涌上文天祥心头:难道说大宋朝的辉煌真就此一去不复返了么?于是乎,与兵士一般口干舌燥的文天祥不由心生独木难支之感,眼见兵士中暑倒地,脸上的坚毅表情无奈地松驰下来。

 

紫云村

 


均峰寺


张公与饶公神像

  蝉声猛然间从天上如雨点般降落,噼哩啪啦砸向这支疲惫之师,一种躁动的情绪在兵士惊惶未定的脸上弥漫开来。见此情形,一向爱兵如子的文天祥号令大家在树荫下暂且歇息之后勒马来到队伍前面,正无计可施之时,远远地从均峰山崎岖山道上走下来一位拄着虬杖的老人。他来到文天祥面前,从怀里掏出一把小茶壶和一只小茶杯,说:“天气酷热,这是我烧的野茶水,最是解渴消暑,请文相与兵士共饮。”阅人无数的文天祥虽觉事情有些怪异,但观又有几个兵士中暑倒地,只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接过老人手中的茶水先一饮而尽,一时顿感香醇凉爽,身上的疲惫瞬间一扫而去。当即,文天祥让兵士们前来饮用茶水。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在大家眼前发生了,老者小茶壶里的水似乎倒不尽,数百将士喝了茶水马上暑气顿消。

  文天祥知是遇到了神人,纳头便拜。就在他低头的功夫,老人纵身一跃,化作一道彩虹消失在均峰山之间。循着老人消失的方向,文天祥顺山道来到山顶的均峰寺,观寺中端座神龛上的神祗形象不正是方才施茶的老者么?神的显身庇佑,让自感大宋朝江河日下的文天祥稍感慰藉,如这盛夏时节掠过一阵清风。文天祥豪情大发,信步登上均峰寺后海拔1061.7米的山峰,展眼眺望均峰山下的杨坊、张坊,正感慨此地人杰地灵之时,忽见平空一朵紫云在村庄上空飘浮。文武双全的宋朝名相当即挥毫泼墨,为均峰寺题匾:“显盖紫云”四个大字。

  没有必要探究那晚宋朝皇帝夜宿均峰寺,在现身的饶公神像前如何安放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以及这位穷途未路的皇帝又一次以圣旨将一座村庄的名字更改,从此均峰山下杨、罗、张三位理学大家后裔居住之所有一个吉祥的名字——紫云。只说文天祥所遇的神是均峰寺传说中由人成神的饶公。正是这个极富亲和力的传说,让均峰寺在佛道深远的境界里有了一种人间烟火的意味。更耐人寻味的还有与饶公并坐的那位张公神祗,同样由人成神的他与饶公竟有主仆之分。

  这当然是一个从现实一步步经过时间之手神秘妆扮之后,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经年而丰满的传说。在紫云村的台岭头,饶公在《沙阳饶氏族谱》的《云从公纪事》里有一个确切的名字——饶松,字云从,生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六月初六。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如此详细的生日记载非常罕见,说明饶公不仅存在于饶氏族谱里,而且与台岭头及紫云村的现实曾有过风风火火的交集。饶松家住在紫云台村台岭头上库坪,系饶氏第四代后裔,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未能读书识字,与姐姐相依为命。然而,他自幼聪慧,宅心仁厚,在乡里间广有善名。或是生来有慧根,他很小便与道佛结缘,十几岁即在均峰山盖了一间茅屋,清贫修道。此后,他一边外出做工一边修德行善,终修成正果,得道成神。

  在紫云及周边乡村,有关饶公的传说俯拾皆是,其中最有意味的就是他伸出援手让东家张公一同成神,其缘由则是感于张公的良善。传说吉口有个叫张巡的商贾,饶松到他家做工时,一向善待下人的张巡见饶松干活从不偷奸耍滑且乐于助人,就与他以兄弟相称。后来,张巡因生意原因到夏茂去了几年,待人刻薄的女主人嫌饶松身份低微,就煮给他吃另一份饭菜。当张巡回来知悉此事后怒斥夫人,得知饶公已默默地吃了三年这样的饭菜,张巡为饶公的大度胸怀而感动,当即叫他同桌吃饭,再无主仆之分。宋高宗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饶松回到均峰寺当道士,与张巡一直来往密切。两年后,已73岁的饶松功德圆满,来到梅列山坂坑的百丈坡搭草棚准备升天。张巡得知这个情况后赶到百丈坡,看熊熊大火中盘腿圆寂的饶松心中很是诧异。这时,心知肚明的饶松对张巡点头示意,于是,二人在两股青烟升腾间圆寂成神。

  饶松点化张巡成神是因他的良善,由此演化出这么一个主仆携手升天,成神后一同尊坐均峰寺的奇特民间信仰。自宋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当年饶公羽化成神的纪念日就成了均峰寺的庙会。这天,紫云周边的四方香客和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敬拜饶公、张公,祛祸祈福。与此同时,有关饶公的民间信仰传承到周边各地,梓口坊“磐若庵”、六合“上祭庵”、陈大山坂“隆胜堂”、岩前“洋坑庙”等均供奉饶公神像。

  很显然,正是传说让庙宇建筑并不出类拔萃的均峰寺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可以想见,当饶公携着这些传说走进散布在乡村间的庵庙时,传说中所蕴涵的那些素朴的济世思想其实拥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公元2015年7月11日,正是交伏的盛夏时节,走在当年延平府通往汀州府必经的官道上,那些点缀着落叶和斑驳阳光的形态各异的石头在我脚下如传说中铺展,断断续续地在山脊上回放那些远古的记忆。那一刻,我似乎听到文天祥那重若千钧的足音,还有皇帝轿夫那沉重的呼吸声。然而,无论我如何努力张开想象的翅膀,也没能在古道相遇古道热肠提壶斟茶的饶公。只那必定与宋朝一般的蝉鸣,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地在我身边奔跑,满山林里飞翔。当蝉声如波涛般载着我走进均峰寺时,拥入眼帘的除了一棵千年红豆杉那面向苍天无语的虬枝,就是层层叠叠的寺庙。的确,仅从寺庙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而言,均峰寺是一般的,与很多民间寺庙佛道共处一样,整座均峰寺共分三层,第一层供奉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第二层则是大雄宝殿,供奉着救苦救难法力无边的观音及罗汉们;第三层则是道教的圣地,所供奉的正是饶公和张公。据说,成神后在寺庙尊坐时,谦逊的饶公非让张公坐大位,于是现今堂上供奉的神像便是张公在左饶公在右。

  正是在这个道家大殿大门上,现实中的我与历史的传说真真切切地面对面了。悬挂在门额上“显盖紫云”那如刀如剑遒劲有力的书法力透木匾,让我窥探到宋朝时那一段属于均峰寺的时光。“自归阳以东名山第一,盖云台以上福地无双”,这副与文天祥手迹同落于大门两侧的对联,道出了均峰寺的自信和孤傲,在传说缭绕之间。

  当我沿着寺后山路登上均峰山顶,拨开眼前的树枝,立于山崖边,开阔的村景扑入眼帘。紫云村洋面绿油油的秧田如诗如画,掩映于绿树翠竹间的村舍犹如世外桃源。俯瞰眺望,左边杨坊,右边张坊,再远处青山如黛间露出红瓦一角的正是罗坊。在紫云村三坊尽收眼底间,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紫色云朵,倒是那瓦蓝的天空中几朵被谁搅乱的白云变幻万端,如那些缭绕着均峰寺的传中,美丽间透着一点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神秘。



发表评论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技术支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代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